本帖最后由 闲看云起 于 2018-8-5 21:52 编辑
我老家在湖南石门县,地处湘西北武陵山区。所谓“赈酒”,亦叫作“整酒”,是当地一种历史悠久的民俗。谁家有红白喜事,定好日子,请个厨师,找几个“帮忙的”,邀请亲朋好友上门来“吃酒”,受邀的客人会以户为单位,在主家账本上“写个人情”,随点份子。(8月3日 新华每日电讯) 近几年,无论是中央还是各地政府,都把关注的目光更多地投向乡村,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狠抓兴农富民工程。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新要求,给农村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新的希望。然而不容否认的是,醇厚的民风乡风渐行渐远。武陵山区“赈酒”陋习即是明证。 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结婚结不起,死人死不起”;“重男轻女”观念盛行、男尊女卑现象严重;封建迷信久禁不绝,赌博成了“最大的乐趣”;垃圾乱堆乱倒,“污水基本靠蒸发,垃圾基本靠风刮”……这些不良现象充分表明:乡村文明风气亟待养成,基层社会治理尚需进一步加强。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乡村之美,不只是“面子”的光鲜,更应是“里子”的温润。然而,乡村恶俗陋习何以卷土重来呢?显然,有传统观念的负面影响、有相互攀比的不良心态,也有引导管理不善的问题……各种因素纠结在一起,改变陋习自然不会是省心事。 破坏秩序,挑战公德,躲避责任,拒绝文明,乡村陋习之害着实不小。更可怕的是,这一歪风的泛滥,不仅扰乱基层社会秩序,更可能严重阻碍乡村的发展。因而,尽管有的陋习只是个人私事,看似没有必要小题大作,但“求治之道,莫先于正风俗”,各地政府也不能袖手旁观。 事实证明:移风易俗是个大工程。防止乡村陋习日渐坐大,各地政府必须主动担起救弊之责,在发挥“关键少数”的引领作用、提升乡村社会的自治能力、建立管根本的长效机制等方面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不可缩手缩脚、瞻前顾后,更不能急于求成、越位错位。(文/闲看云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