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中要力戒的“四种怪象” 党中央提出,要确保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目标顺利实现。要实现这个宏伟目标,做到“小康路上不让一个困难群众掉队”,需要全体党员干部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强化“六个一批”精准扶贫措施,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引导广大贫困群众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着力打赢脱贫攻坚这场“攻坚战”。但在脱贫攻坚具体实践中,仍存在着急功近利、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与民争利等种种“怪象”,值得大家高度警惕、认真克服。 一要力戒急功近利。有的领导干部政绩观、事业观、群众观存在偏差,为了显示自己的扶贫“政绩”、工作能力,不顾扶贫工作的客观规律,不顾经济财力、资源环境的承受能力,盲目提出“超前脱贫”“三年任务一年完成”等口号,患上了“急躁症”,急于完成减贫指标,急于实现贫困村退出、贫困县摘帽,导致出现“数字脱贫”“虚假脱贫”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 二要力戒形式主义。有的地方热衷于“搞创新”“搞特色”,在国务院扶贫办制定的贫困户信息表之外,又“层层加码”,设计了一系列登记表、调查表、明细表、记录表,于是干部花费了大量时间填表,贫困群众经常需要签字、按手印,让广大干部群众怨声哀道。笔者曾在一个乡镇调研时看到,几个扶贫干部围着一个火堆烧废纸,开始还以为是天冷烧废纸取暖,一问才知道是“之前做的扶贫资料,现在没用了、烧了,以后重新做”。这让人心头一震,之前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填的各种表,现在却烧了重新做,让人唏嘘不已。有的在验收道路、农房等基础设施时,竟不派人实地察看,仅是验收组成员签了字,村、乡(镇)、县三级盖了章就算合格,就拨付补助资金,导致出现一些“豆腐渣”工程。所以,形式主义华而不实、劳民伤财,必须力戒。 三要力戒官僚主义。有的领导干部到基层调研脱贫攻坚工作,就是按照基层安排好的“经典调研路线”,随便走一走、看一看、问一问,没有“下深水”,没有充分听取群众意见,没有及时发现工作中的问题并研究解决办法,导致调研没有取得实质性效果。有的领导干部调研方式单一、时间仓促,有时一天走访几个调研点,每个调研点待十几分钟,信手翻翻资料,随便与群众交谈几句,调研成了“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推动全党崇尚实干、力戒空谈、精准发力,让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任务落下去,让惠及百姓的各项工作实起来,推动党中央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在基层落地生根。 四要力戒与民争利。有的领导干部毫无群众感情,不为民谋利,反而与民争利,竟然在贫困群众的救命钱上“打小算盘”。比如有的领导干部,利用职务之便,虚报产业发展面积,骗取套取国家补助资金;有的领导干部优亲厚友,让自己的新朋好友成为贫困户、低保户,有的在城里有房有车竟然还“吃低保”┄┄等等。因此,扶贫领域侵害群众利益的腐败问题还一定程度存在,还要加大力度整治,还要加强监督执纪,防止扶贫资金“跑冒滴漏”,防止扶贫干部“倒下”。 综上所述,要强化作风建设,克服“四种怪象”,以钉钉子的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一茬接着一茬干,才能夺取脱贫攻坚决定性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者:彭延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