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还需咬定青山不放松
王树华一家五口生活困难,国家精准扶贫工程的实施为他们一家带来了希望。今年,在县乡村三级协同精准帮扶下,王树华种植了3.5亩的冷棚冬瓜,预计全年总收入可达3万元。
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面对全世界做出的庄严承诺。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即将迎来见证两个一百年中的第一个一百年的实现的历史时刻。无疑,脱贫是实现这一目标道路上最大的障碍。目前,脱贫攻坚进入最后阶段,更需要广大党员干部保持定力,拿出能力让这项世纪工程如期实现。
做好扶贫脱贫工作需要党员干部紧咬牙关。脱贫攻坚是场持久战,扶贫干部长时间,高强度投身到一线,对干部的生理,心里都是巨大的挑战和考验。同时对扶贫干部的耐性,经验的要求越来越高。尽管时间,精力消耗越来越大,但扶贫工作的效率,成果很可能不及前期明显,从而产生厌倦懈怠情绪。再者,一些可以凭借自己的双手通过勤劳奋斗主动脱贫的群体却每天“坐在门口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在对其全然做不通思想工作的情况下进而产生无可奈何最终纳入政府兜底的范畴,挫败感和畏难情绪也就在脱贫工作者身上滋长和蔓延。不良情绪将放缓整个脱贫工作的推进进程,对整个脱贫事业的整体士气,战役进展和群众期许产生消极影响。干部须端正心态,坚定信念,重拾勇气,硬着头皮也要迎难而上。
做好脱贫工作要拿出铁齿铜牙的咬劲。随着脱贫攻坚战的持续深入,现在已经到了攻克最后堡垒阶段,所面对的也多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越来越难啃的硬骨头。然而,我们已经取得的成就为我们今后能够取得的以及必须取得的增添了希望。一系列贫困地区脱贫摘帽的实践证明,只要高度重视,思路对头,措施得力,工作扎实,深度贫困是完全可以战胜的。只要干部们拿出智慧和干劲,积极探索出因地制宜,行之有效的脱贫办法,啃下贫困区域内最硬的骨头在不久的将来是可以期待的。
脱贫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蓝图不可能一蹴而就,梦想也不可能一夜成真。实现全面小康任重而道远,需锲而不舍,驰而不惜的艰苦努力。虽然我们已经取得阶段性成就,不过行百里者半九十,距离实现全面小康目标越近,就越要咬得紧,咬得住,用意念和实干凝聚成取得决胜战役所向披靡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