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9|回复: 0

[已推搜狐] 走访群众不能重“量”轻“质”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129

主题

0

回帖

580

积分

记者

积分
580
发表于 2018-12-28 00:24: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不久,某县因为要迎接脱贫攻坚成效检查的缘故,突击发动全县从县级领导干部到村社区干部开展入户走访工作,一时间,全县上上下下上千名干部集中入户,有的群众家中刚送走一波又来一波,连续几个星期不断有“亲戚”到访,好是好,但是每次有干部来访,总是要提前通知,然后被要求在家里面等着,如果是在外面劳作,也会被村里叫回来。

一次全覆盖后,领导担心出问题,再来一次全覆盖;两次过后,距离迎检还有一段时间,于是要求全县干部来开展一次全覆盖走访。如此之后,不光基层干部倍感心力交瘁,而且连贫困群众也直呼“受不了”。虽然在短时间内,接见了从县领导干部到部门领导干部,从镇领导干部到村干部,甚至偶尔还有省级部门的领导干部,但是这些干部的走访内容几乎如初一则,无非是嘘寒问暖、加深彼此印象,要说实质性地帮扶或者解决实际困难的,却是凤毛麟角。

实事求是地讲,大规模、突击式地走访的确能够在短时间内达到预期目的——提高干部和群众之间的彼此了解,但是,没有实质性的走访和帮扶,只看“量”不重“质”,反而会对工作造成适得其反的效应。其一,迫使干部背离主责主业,不得不花时间、精力和心思来“完成任务”;其二,增强群众的厌恶感,“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心不诚、意不切、情不真;其三,缺乏实质、没有实效的走访帮扶,暴露出严重的形式主义之风,只走访、不帮扶,身到心不到、人来情未来。即便只是到群众家中宣传政策,也不应该搞突击式、集中化、大规模,教育感化群众也不是一两天、三五次就能达到良好效果的。

本来,干部和贫困群众结对认亲,不管是对贫困群众还是对干部而言,都是“双赢”之举,既可以增强对贫困群众的帮扶力度,又可以让干部多到群众去听民意、解民情、排民忧,但是,在一些领导干部急功近利的思想左右下,结对认亲工作沦为了“临时认亲”“突击认亲”。做群众工作贵在坚持、重在实效,要把“功课”做在平时,这样才能不至于临阵乱了阵脚。再者,群众注重的是实在,“干部入户千百次,不如一件实在事”,长期问而不扶、走而不帮,不仅降低工作效率,而且耽误群众正常生产生活。

真正有“质”有“量”的走访来自日常的坚持不懈,不是年终迎检之前集中走访,也不是单纯地走一走、看一看、问一问,而是经常带着帮扶政策、帮扶措施、帮扶项目、帮扶资金去,既要宣传党和国家的扶贫好政策,提高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信心,又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帮扶措施,帮助解决生产生活上的实际困难,长期坚持必然滴水穿石、见到成效,这样的亲戚也才算得上是真正的亲戚。(作者:李丁乔)





上一篇:服从组织安排是共产党人的“标配”
下一篇:让农民在城乡统筹中幸福满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投稿必读
1、任何抄袭文章禁止投稿,所有稿件必须原创,一经发现文章涉嫌抄袭,全网通报,并且永久拉黑
2、机动记者组即单位账号,在为本单位同事投稿时,务必确认该稿件是原创,如非原创本网将依法协助原著作者追究法律责任,并全网通报
3、独家专投版块稿件,均默认为作者只投稿时评在线一家,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4、请各位作者自觉遵守相关法律。 5、时政评论只能投稿到独家专投区,请勿投稿到其它任何板块,新闻稿件请投稿到新闻板块专区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绿益添商城 ( 渝ICP备16004013号-3 )

GMT+8, 2025-9-13 01:10 , Processed in 0.186085 second(s), 4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