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我国的扶贫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绩固然值得肯定,但其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也应正视。扶贫领域的形式主义是目前扶贫工作中的一颗“毒瘤”,侵蚀着扶贫的工作成果,消磨着基层扶贫干部的工作热情,更损害着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进村调查成了程序上的形式主义。部分扶贫干部进村主要是抱着手看,像游览景点一样。等村干部填完表了,入村调查也完成了。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村干部也学会偷奸耍滑,入户调查只到村口广场,等着贫困户找来,大概盘问一下,“入户调查”算是完成了。到此为止,只是完成了数据的收集,其中的精准度恐怕得打个问号。     填表录卡成了“完形填空”的游戏。进村入户填写、收集各类扶贫数据,是精准施策的根据。但这些数据往往在反复填表的过程中“失真”, 贫困户的收入被严格的界定,必须低于某个值,如果高了必须改低;同样,非贫困户如果收入低于阀值,必须改高。贫困户如何脱贫、何时脱贫,都是填表人说了算。改表占用了整个扶贫工作的大部分时间,而这些表是将来应对考核组的试卷。面上的东西更能体现政绩,至于能不能扶真贫、真脱贫倒是次要的。     扶贫领域的形式主义正在消磨着基层扶贫干部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为了符合“要求”,表格要经过三番五次的修改,必须前后逻辑一致,这样检查组看不出什么明显问题。这样的形式主义也是最难察觉的,表面上无懈可击,实际上虚有其表,毫无底气。在反反复复的修改过程中,基层干部身心俱疲,加班加点改,刚改好一稿,领导一个决定又得重新再改。经过几次修改,数据已经面目全非,随意性可想而知。     究其根本原因,还是一些领导片面追求扶贫政绩,把扶贫政策片面理解、片面执行的结果,如果这种形式主义风气不刹住的话,扶真贫、真扶贫将成为一句空话。 (绿春县 马金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