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队伍支持,十九大报告中说: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基层实用人才是在农村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能够起示范和带动作用,为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并得到群众认可的农村劳动者。但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人才却也面临着基层工作中的“三难”问题。 情感难有归属感,需营造浓厚社会氛围。“学而优则仕”的想法,让返回农村的基层人才得不到村民的认可,情感上受到冷落。营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社会氛围,可以从发现和树立典型着手,实现培养一个、激发一批、带动一片的目的。依靠媒介对有突出贡献、引领示范作用的基层人才进行宣传,提升全社会对实用人才的关注度,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从而让农村实用人才获得情感归属。 工作难有荣誉感,需打通人才成长渠道。农村基层工作点大、面广、收效慢的特点,让农村实用人才干事创业难以短时间内获得荣誉。打通人才成长渠道,可以从继续加强培训入手,针对需求,提高培训质量,多参观学习,启迪思维,开阔视野,为实用人才添砖筑瓦。其次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优先为农村实用人才安排科技推广项目,设立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专项资金和优先评聘专业技术职务。有了保障、支持和认可,荣誉感将接踵而至。 思想难有融入感,需转变死板狭隘观念。农村实用人才中,“外来”和“本地”还是有所区别,“亲帮亲”的思想,让外来人才难以获得融入感。群众的不了解、不信任导致开展工作时群众不积极、不主动。这就需要从思想观念上进行转变,可以多为农民走出乡村接触新事物创造机会,多开展现代农业技术的讲座,让最新的知识技术能及时有效得到传播和更新。信息对等,利于农户理解并参与,也能在思想上产生共鸣,从而增加融入感。 迎难而上,方显本色。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是发展农业生产、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在农村实用人才队伍趋向老龄化的背景下,注入新鲜活力显得尤为重要,有学历有技术的年轻一代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将新知识、新技术与“土秀才”的熟练技术和丰富经验相结合,共同为发展效益型、集约型、外向型农业产业化的新农村助力。 作者:马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