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青岛市城阳区立足实际、精准施策,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培育,构建起一支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村人才队伍。(12月10日,中国组织人事报) 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培育,构建一支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村人才队伍确实是一个极具创新意义又非常务实的做法。较长时间以来,农村青壮年大量向城市流动,农村留下来的基本都是“老弱病残”和留守儿童。在这种环境下,要实现乡村振兴,没有人肯定是不行的,就算是其他种养产业,最基本的其实还需要解决谁来种、谁来养的问题。显然,指望“老弱病残”和留守儿童搞种养殖业肯定是不现实的。 因而,当地根据农村人才培训实际需求和农业发展的特色、短板,依托辖区内青岛农业大学的技术优势,通过理论引领、典型观摩、现场指导、答疑交流、追踪服务等教学模式,把“夜校式”“菜单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融合到一起。同时,把培训延伸至农业生产实际中,做到理论与实践、课堂与田间、讲授与互动、集中培训与现场实用技术指导的有机结合。显然,这些加强存量的新型农民培训培育就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是当下农村发展振兴的一步先手棋,对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是经济发展的主体,又是发展受益的客体。没有产业留不住人,没有人也就发展不了产业,在这种双向互动的发展格局中,只有进一步做好人的文章,才能增强乡村发展活力,推进乡村实现振兴。这也正是各地实施人才战略的意义所在,更是农村新型农民建设的价值所在。进入新时代,我国主要矛盾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说到底就是农村发展较为落后、还不够充分,与城市发展存在较大的差距的问题。虽然党员干部是领头羊,技术人才是支撑点,但是更多的还需要新型的农村劳动力、适应新形势下农村发展的劳动力,因此实施新型农民建设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矛盾,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乡村振兴最终也要依靠广大农村群众来推动来完成,没有新型农民的培育,乡村振兴也就无法如期圆满实现。着眼未来,各地要加强外出人员引导,打好感情牌、算好经济账,引导外出人员回乡创业就业;要加强本地新型农民的培训培养工作,提升本地农民的业务能力,引导本地农民就地创业就业;同时还要千方百计抓发展,通过引进企业、集中开发等手段,为新型农民创造一个展示才华、创造价值的舞台,真正实现在家门口也能致富。 (作者:邹筱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