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12月6日,第二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5个督察组全部完成督察进驻工作。进驻期间,督察组共受理有效举报38133件,合并重复举报后向地方转办37679件。地方已办结26873件,其中,责令整改12240家;立案处罚2991家,罚款21414.36万元;立案侦查186件,行政和刑事拘留88人;约谈1804人,问责2177人。(12月10日,人民日报)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不断的重视环境的保护,确立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确定了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间生活。 中央陆续派出生态环境督查组对全国各省市自治区进行环境保护督查,指出了各地存在的问题,明确了整改的方向,推动了全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但在“回头看”中,出现敷衍整改、表面整改、假装整改。反映出了部分地方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不重视,片面的重视GDP指标的现象,是整改工作中典型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在这种情况下,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就需要“猛药治病”。 一剂猛药为改变进一步改变考核机制。近年来,党和国家陆续出台相关的考核政策,将生态环境指标纳入到对地方和地方领导的考核内容当中。但对经济指标的考核还是占了较大的一部分内容,同时,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不能立竿见影,需要时间的积累才能有较为明显的成效。这就使得部分地方领导干部心存侥幸,有了一好遮百丑的想法。需要改变考核机制,加大对绿色发展的考核力度,进一步强化地方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让地方改变工作理念和思路,切实担负起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 二剂猛药为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不力问责。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次。党和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问责制度在日趋完善,制度的生命力和尊严需要执行来保障。强化对生态环境保护不力的问责能有效的促使地方改变工作思路,尽快的进行整改。让生态环境保护存于地方的“心”,落实于地方的“行”。 三剂猛药为进一步拓宽监督渠道。生态环境好不好需要社会各界人士来评价,都是环境好坏的利益人,都对环境保护拥有监督的权利和义务。在日益完善的监督渠道下,要积极开发新的监督方式和举报渠道,充分调动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到对生态环境保护监督中来,用大众的力量保护好生态环境。(老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