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让“人情送礼”给产业扶贫添堵
国务院扶贫办近日印发通知,明确坚决制止产业扶贫中“人情送礼”行为。要求各地在组织扶贫观摩、调研等活动中不能摆放、不得赠送扶贫产品,参加活动的人员不品尝、不收受扶贫产品。(12月9日人民网-人民日报)
产业扶贫是扶贫的重要举措,具有持久深入广泛的扶贫效应。中国是世界第一大人口国,虽然经过数十年的的努力,已经成功让数以亿计的贫困人口彻底脱贫,但绝对贫困人口的存量仍然达千万亿。如何在短时间内让数千万贫困人口彻底脱贫?显然,实施产业扶贫是最为有效的举措之一。事实上,很多贫困地方是连片存在的,具有一定的集中性,实施产业扶贫显然是最具针对性、实效性的途径。然而实现中,一些贫困地方却在实施产业扶贫过程中,不重视实际效益,走形式、搞面子工程,这莫不缘于极少数领导干部为了个人政治前途大搞“人情送礼”以巴结上司、讨好来视察的领导,表面上看似乎热热闹闹,实际群众受益极少。
“人情送礼”败坏扶贫风气。对说各个贫困地方和扶贫单位来说,扶贫攻坚是当前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关系着成千上万的贫困人口能否如期脱贫,关系着全国人民能否如期迈进小康社会,关系着党的事业的成败。因此,在扶贫攻坚的全过程各环节中,任何影响扶贫质量的行为都是不可容忍的。现实中,极个别地方在产业扶贫中存在“人情送礼”行为,表面上看是在向来视察的领导展示、赠送扶贫产品,实际是在暗暗邀功,严重违反了中央八项规定,败坏了贫困地方的干部作风,也容易破坏贫困地区的干群关系。产业扶贫,虽然具有持久广泛的扶贫效应,但扶贫产业又有见效慢、投入大等问题,一旦规划不当、落实不力、销路缺乏,就可能导致扶贫产业水土不服,让巨大的投入打水漂。
勿让“人情送礼”给产业扶贫添堵。根治产业扶贫中的“人情送礼”的关键是要从整治贫困地方的干部作风上着手,坚持严监督、严管理、严问责,促使形成求真务实、实事求是的扶贫工作作风,凝聚人心集中力量抓好扶贫产业的发展。整治扶贫领域的作风问题,贵在抓“关键少数”,重在抓关键环节。扶贫产业涉及项目审批、资金使用、产品营销等各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疏于监管都可能滋生不正之风甚至腐败。要紧盯产业落户地、产业审批单位、项目监管单位、资金审批单位的领导干部,加强对他们的监督,实行离任审计制度,定期对扶贫产业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精准的严格的审计,务必让每一笔资金都用得合法、合规、合理;要加强对贫困地区的领导干部的警示教育,督促养成朴实的工作作风,多做下基层、访民情、惠民生的实事、好事,考察、调研、视察务求鲜明的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禁止吃拿卡要、收送扶贫产品等行为;要加强监督问责,鼓励群众举报扶贫产业中的“人情送礼”行为,发现一起,严查严办一起,实行“终身追责”“一票否决”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