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心不下”彰显责任担当
近期,宁夏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实施方案》,将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纳入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整体布局,采取“六个一批”方式,明确责任单位、完成时限和工作要求,切实激励广大干部担当作为、干事创业。(12月7日,中国组织人事报) 近期,宁夏印发《方案》,采取提拔重用一批敢于担当作为、区分情况选准用好一批问责后表现优秀、调整问责一批不担当不作为等“六个一批”方式,激励广大干部担当作为,让干事者有平台,让担当者有底气。古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辛劳勤恳,近有恩来总理夙兴夜寐、宵衣旰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进入新时代,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三大攻坚战的稳步开展,党员干部身上的担子越来越重,越来越多的公职人员时刻扑在工作上,落实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保障和改善民生,形成一种“放心不下”的意识,正是这种“放心不下”彰显了党员干部的责任担当。 “放心不下”贵在有过硬作风。干事创业,没有过硬的本领不灵,没有过硬的作风不行。走进新时代,以严和实的精神展示新气象,以钉子精神和雷厉风行作风抓好落实,以过硬的作风锤炼过硬的本领,让党员干部的作风都硬朗起来,让国家越来越强大富强起来,是时代所需,是国人所盼。党员干部要崇尚学习调研实干,构建加强学习和调查研究的长效机制,把“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固化下来,推动学习调研往深里做、往实里走,努力做实做细各项工作,展现党员干部务实求真的过硬作风。 “放心不下”贵在心中有牵挂。心中装有群众,工作自有不同。党员干部身处服务群众第一线,是人民群众赖以信任的“主心骨”“领头羊”,群众有诉求,干部定当冲锋在前、及时处置。应看到,群众的需求是多元化、会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调整变化的,党员干部随时可能面临一些突发性、复杂性、艰难性工作。这就要求党员干部必须常态化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时刻保持与群众的密切联系,始终把群众放在心上,把群众基本情况掌握在日常,常思常想群众可能面临哪些问题和困难,提前做好关心关怀,让群众诉求能得到及早化解、有效处置。这种时时放心不下,客观反映出党员干部随时做好服务群众准备的良好状态,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最好彰显。 “放心不下”贵在心中有敬畏。权力是人民赋予的重托,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权力有多大,责任就有多沉,压力就会有多重。人民群众将公权力放心交到党员干部手中,就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和嘱托,党员干部回馈群众的最好方式就是把权力完全用在服务群众、为群众谋福祉上。要始终心怀对手中职权的敬畏,常想权力从何而来、常思权力为谁而用,始终把群众答不答应、满不满意作为检验工作的第一标准,工作上要大胆,用权上则要谨慎,自觉接受纪律和法律的约束。只有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才能更好地行使权力,确保权力为人民服务,无愧于党和人民的重托, “放心不下”贵在有责任担当。“放心不下”的背后是一种责任担当,党员干部要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始终是群众的“知心人”,就怕因自己的离开,让群众的事没有人解决,这样的用心正是民本情怀的彰显,表达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衷。始终把群众的利益高高举起,才能够让肩上的担子不松懈,让为民情怀成为前进路上的正能量,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路上创造更多辉煌!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党员干部就应常怀“放心不下”的自觉,把群众事、集体事、国家事放心上,常回头看看得失、常自检自省功过,始终保持实干姿态为民担当,始终保持冲锋姿态,以昂扬的奋斗姿态干事创业,当好人民群众的“勤务员”,就必然能以更优异的成绩,让“放不下”的意识在广大党员干部心中生根发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作者:程占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