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浙江省高考英语科目“加权赋分”事件之所以引发轩然大波,就在于其“良好”的初衷并没有真正地达到应有的效果,反而增强了公众的教育焦虑,最后被认定为“责任事故”,当地相关责任人也受到了处理。 11月高考英语科目考试结束后,浙江省教育厅、省教育考试院收到部分考生及家长关于本次考试难度偏大的反映,遂参照去年同期试题难度,对部分试题进行了加权赋分。可是,加权赋分却没有让所有人都满意,受到了社会的强烈质疑。因为,加权赋分看似公平,实际上却是在动摇高考最根本的属性——公平。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考试结束后,有家长反映试题偏难,浙江省招委便组织专家研究论证,在制订评分细则时,决定面向所有考生,对难度较大的第二部分(阅读理解)、第三部分(语言运用)的部分试题进行难度系数调整,实施加权赋分。其他试题未作调整。实际上,考试的难易程度,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体验,在你看来很难,或许在我眼里很简单;或许你认为很简单的题目,我却认为很难。而且,同一张试卷也不可能囊括所有的知识点,只要是同一张试卷,同一个标准测评出来的分数,就是公平的,至少程序上是公平的,这就是高考存在的重要意义。但是,加权赋分却并没有坚守这一标准,反而是自己破坏了约定好的评卷标准,给部分题目加权赋分,只会让更多的人无所适从。 有很多人反对高考,认为高考“一考定终身”,但是,到目前为止,即便是“深受其害”的人也不得不承认:高考是当下最公平的考试制度,如果没有高考,那么很可能会阻挡大多数人的上升通道,如果高考太过“弹性”,只会让“强者愈强、弱者愈弱”,让更多底层家庭看不到希望。而这次“加权赋分”就是变相的“弹性”高考。当有学生及家长反映考题太难了,就集体“放水”,加权赋分。在更多的人看来,这样做有悖高考的刚性执行,如果这一次考试可以“加权赋分”,那么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以至于让高考成为一种可以随意改变的“道具”。那就让高考最基本的“公平”都失去了,便会不断增强公众的教育焦虑。 加权赋分可以存在,但是,运用过程中却应该慎之又慎。如果随意地使用加权赋分这一种形式,那么就可能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考试完了后,根本不知道自己究竟会得多少分,因为相关测评机构随时可能会“加权赋分”,只会让公众的教育焦虑感不断增强。(田小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