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擘画的“十五五”发展蓝图,既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施工图,也是亿万百姓的幸福愿景图。从纸面的宏伟构想走向生活的真切体验,从顶层的科学擘画落到基层的实景呈现,考验的是广大党员干部的如磐初心与担当实干。唯有始终把“民”字置于心间、将“干”字落到实处,方能将规划中的民生承诺,转化为千家万户的幸福答卷。 倾听民声、体察实情,让政策精准呼应民心期盼。民生工作的生命力,在于贴近百姓的真实需求。“十五五”规划建议聚焦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重点领域,要落到实处,就必须走出“文件堆”,走进“生活场”。党员干部当以谦谨之心俯身基层,在社区院落听民声,于田畴乡野问农情,进工厂车间解实困。面对就业压力,既要拓展岗位,也需强化培训、完善灵活就业保障;针对教育焦虑,既要推动资源均衡,也要直面“择校难”“托管烦”等现实关切;回应医疗诉求,既要夯实县域医共体,也要打通偏远地区就医的“末梢堵塞”。唯有形成“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闭环治理,让政策充满生活温度,才能做到民有所呼、政有所应。 扎根基层、实干为先,让治理效能切实惠及民生。基层是政策落地的“主战场”,也是民生感知的“最前沿”。提升民生品质,必须推动治理与服务同步下沉,把资源输送到群众身边。党员干部要打破部门壁垒,构建“村社呼叫、部门响应”的协同机制,推动社保、调解、帮扶等事项一站式办理,实现“小事不出村居,大事不出街镇”。聚焦“一老一小”,既要在普惠托育、社区养老上扩容提质,也要探索“适老化改造”“喘息照护”等暖心服务;围绕人居环境,既要推进垃圾污水处理,也要关注老旧小区电梯安装、背街小巷微更新等民生细节。善用数字技术,搭建智慧民生平台,推动服务“掌上办、透明办、高效办”,让每一个社区、每一处村落都成为安居乐业的温暖家园。 创新赋能、破解难题,让发展成果普惠共享。时代进步推动民生需求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十五五”时期的民生建设,既需兜牢底线,更要以创新思维破解深层次矛盾。党员干部应勇于突破路径依赖,在收入分配上探索“利益共享”,让新业态从业者、乡村振兴建设者共享发展红利;在公共服务上推动“飞地模式”“跨域通办”,打破资源流动壁垒;在养老领域试点“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激发社会参与活力。创新不是脱离实际的“空中楼阁”,而是立足民生痛点的精准突破——既要通过制度创新保障公平,让困难群众不掉队;也要通过模式创新提升效率,让发展成果更可及。唯有以创新为翼,才能让高质量发展与民生改善同频共振,为中国式现代化筑牢民生根基。 “十五五”的民生画卷,没有惊天动地的鸿篇,却承载着亿万普通人的朴素愿望:一份安稳的工作、一个舒适的家、一次便捷的就医、一段安详的晚年。这要求我们始终站稳“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以将心比心的共情力倾听民意,以踏石留印的执行力破解难题,以敢为人先的创造力开拓新局。当人民的期待一步步变为可知可感的现实,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必将更加坚实,“十五五”的幸福叙事也必将更加温暖而厚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