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央网信办、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的《政务领域 人工智能 大模型部署应用指引》,为政务智能化转型划定了"安全线"与"路线图",标志着政务AI从分散探索迈入规范发展的新阶段。作为直面企业群众的基层政务服务单位,我们在实践中深切体会到,这份《指引》既是技术赋能的"加速器",更是风险防控的"稳定器"。 政务AI的价值,终究要体现在为民服务的实效上。《指引》明确的政务服务类场景,正成为我们破解基层难题的关键抓手。以往面对企业咨询税收优惠、群众询问社保办理等高频问题,工作人员常陷入"重复解释、易错漏记"的困境。如今依据《指引》要求,我们整合社保、医保、市场监管等12个领域的业务知识库,部署了经备案的智能问答系统,通过检索增强生成技术实现精准应答,咨询响应时间从平均8分钟压缩至15秒,日均处理量提升3倍以上。在政策推送场景,借助"政策找人"算法模型,我们将小微企业税收减免、灵活就业社保补贴等政策与企业群众数据智能匹配,今年已实现2300余项政策精准送达,兑现效率较以往提升40%,真正让政策红利"主动敲门"。 规范部署是政务AI行稳致远的前提。《指引》强调的"统筹集约""安全稳妥"原则,为我们规避技术风险提供了明确遵循。此前基层在AI应用中曾面临"各自为战"的隐患:不同科室试用不同模型,既造成资源浪费,又存在数据泄露风险。按照《指引》要求,我们接入省级政务大模型统一服务平台,复用上级算力资源,不再单独建设模型系统,不仅降低了80%的技术维护成本,更通过统一的安全防护体系筑牢数据防线。针对公文起草等办公场景,我们建立"AI辅助生成+人工审核"双轨机制,明确工作人员对输出内容的最终责任,既利用模型减轻格式校对、资料梳理等重复性工作,又杜绝"技术依赖"导致的责任虚化问题,守住了履职规范的底线。 政务AI的深化应用,更需破解"落地温差"。《指引》提出的"因地制宜、结合实际"要求,指引我们走出"技术炫技"的误区。考虑到老年群体对智能设备的使用障碍,我们在智能辅助办理系统中保留人工兜底通道,AI预填表单后由工作人员进行一对一确认,既提升效率又兼顾温度。在执法辅助场景,我们没有简单套用通用模型,而是联合行业专家优化本地知识库,让模型生成的法律依据检索、案件处理建议更贴合基层执法实际,使执法规范性与效率同步提升。这种"技术适配需求"而非"需求迁就技术"的实践,正是对《指引》"以人为本"理念的生动诠释。 人工智能大模型为政务服务注入了新活力,但技术终究是手段而非目的。《指引》的出台,让我们清晰认识到:政务AI的核心价值不在于技术的先进度,而在于治理效能的提升度、群众的获得感。作为基层践行者,我们将持续以《指引》为遵循,在规范中创新,在安全中赋能,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破解基层难题、服务企业群众的得力助手,书写政务智能化转型的务实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