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十五年山河志 千秋英烈照征途 75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的壮举,不仅改写了近代以来中国被动挨打的历史叙事,更铸就了穿越时空的精神丰碑。在2025年的今天,这场伟大战争的影响早已超越军事与历史范畴,深刻融入国家发展肌理,成为滋养民族成长的精神源泉,其教育意义在时代变迁中愈发凸显。 75年岁月流转,山河早已换了人间。正如李强总理在凭吊烈士时所言,中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正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稳步迈进 。当年志愿军将士用牺牲守护的和平,如今已化作国泰民安的图景;他们用热血浇灌的希望,正在新时代结出硕果。祖国从未忘记那些"最可爱的人",人民始终在传承他们的精神遗产。经过75年的传承,对2025年的今天依然有着深远影响: 1、国家安全观的现实镜鉴抗美援朝战争以"保家卫国"的正义之举,印证了"安不忘危"的生存智慧。2025年的中国身处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格局中,面临的安全挑战更趋复杂多元。从科技领域的自主创新到国防力量的稳步提升,从网络空间的安全防御到能源资源的战略保障,当代中国的安全布局始终贯穿着"不畏强敌、敢于斗争"的底线思维,这正是对志愿军将士用热血换来的安全经验的当代践行。 2. 民族凝聚力的精神纽带240万志愿军将士舍生忘死的奉献,凝聚起"举国同心"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在2025年依然具有强大感召力。无论是重大工程建设中的协同攻坚,还是公共危机应对中的众志成城,亦或是航天事业突破时的全民自豪,都能看到这种团结精神的延续。同时,连续多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的荣归故里,以及抗美援朝纪念馆晋升国家一级博物馆后的公众关注度攀升,让跨越代际的民族情感不断凝聚,成为国家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撑。 3. 锻造青年成长的"精神钙质"当代青年成长于物质丰裕的和平年代,更需要补足"骨头比钢铁更硬"的精神钙质 。抗美援朝中"钢少气多"战胜"钢多气少"的奇迹,向2025年的青年昭示:真正的强大不在于物质优势,而在于坚定信念与顽强意志。从科研学子攻克"卡脖子"技术的坚守,到青年干部扎根基层的奉献,志愿军将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正转化为当代青年直面挑战的勇气与毅力。 4. 构建家国情怀的教育范式 抗美援朝精神中"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内核,为2025年的思政教育提供了鲜活教材。《长津湖》《金刚川》等影视作品的热播,将抽象历史转化为可感可知的叙事 ,让"冰雕连"、黄继光等英雄故事走进青年心灵。这种"隐性教育"通过生活化细节与情感共鸣,让青年理解个人与国家的命运共同体关系,将"家国一体"的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实现了从"知史"到"爱党爱国"的认知升华。 5. 培育斗争智慧的时代课堂 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将士在实力悬殊下的战术创新与战略定力,为当代人提供了宝贵的斗争启示。2025年的中国在科技竞争、产业升级等领域面临诸多挑战,这场战争所蕴含的"善于斗争、勇于胜利"的智慧,激励着科研工作者攻坚克难,推动着企业在竞争中突围。同时,它也教育当代人:斗争不是鲁莽蛮干,而是基于正义与真理的坚定前行,是应对风险挑战的必备素养。 75年风雨兼程,75年精神永续。让我们以抗美援朝精神为指引,可以把个人奋斗融入民族复兴伟业,在新时代的战场上保持"骨头比钢铁更硬"的志气,不畏强敌、敢于斗争,用实干与担当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英雄篇章。这,就是对75年前那场伟大胜利的最好纪念,铭记这段历史,传承其精神,既是对197653名英烈的最好告慰,更是我们在民族复兴道路上不断前行的力量源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