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载光阴流转,历史的回响依然振聋发聩。当庄严的宣告在天地间回荡,我们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烽火连天、救亡图存的年代。这篇重要讲话不仅是对历史的深情回望,更是对未来的坚定昭示。它如同一座精神的桥梁,连接着中华民族的苦难辉煌与光明未来,让我深刻感受到,抗战精神从未远离,它已融入民族血脉,成为驱动中国号巨轮破浪前行的不竭动力。 这场胜利,不仅是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更是民族觉醒的里程碑。它向世界宣告:中华民族拥有在逆境中奋起、在危难中重生的强大生命力。这段历史告诉我们,当一个民族实现了精神上的真正团结,任何外来侵略都无法将其征服。 中国人民以巨大的民族牺牲,不仅捍卫了国家尊严,更为拯救人类文明、保卫世界和平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三千五百多万军民伤亡的代价,换来了对法西斯势力的致命一击。这种牺牲精神,超越了国界,属于全人类共同铭记的英雄史诗。历史警示我们,和平犹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当今世界依然不太平,地区冲突、霸权主义、冷战思维时有显现。只有各国平等相待、和睦相处、守望相助,才能消弭战争根源,让和平的阳光永远普照人间。 当年面对生死较量,中国人民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展现了何等豪迈的气概!今天,当世界再次站在和平与战争、对话与对抗、共赢与零和的十字路口,中国坚定选择了历史正确的一边、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这种选择,源于对历史的深刻理解,源于对和平的真诚渴望。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愿景,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基于五千年文明底蕴和近代苦难经历的战略抉择。这是一种超越民族利己主义的大国担当,是对人类文明未来走向的负责任回答。 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维护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不仅是为民族复兴提供战略支撑,更是为动荡不安的世界注入稳定力量。中国军队的强大,从来不是为了侵略扩张,而是为了保卫来之不易的和平发展环境,为了更好履行大国军队的国际责任。这种防御性的国防政策,根植于中华民族以和为贵的文化基因,也是对抗战历史经验的深刻领悟。 抗战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已经转化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精神动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望八十年前的伟大胜利,我们更加坚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步伐势不可挡,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必将胜利。这份信心,源于我们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源于我们对人民力量的充分信任,更源于我们对正义事业必胜的坚定信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