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的光辉节点,重温那段浴血荣光的历史,不仅是对先辈的深切缅怀,更是对当代青年的精神召唤。80载岁月流转,这场伟大胜利铸就的民族风骨与奋斗精神,始终如灯塔般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对于正肩负民族复兴重任的当代青年而言,从这段厚重历史中汲取力量、明晰使命,既是赓续红色血脉的必然要求,更是在新征程上砥砺前行的根本遵循。 “溯史海”以明志,在回望峥嵘中锚定复兴方向。历史是青年奋进的“精神罗盘”,更是民族复兴的“根脉密码”。当代青年要潜入历史长河,细察鸦片战争炮火中山河破碎的屈辱、长征雪山上红军战士用信念点燃的星火、改革开放浪潮里开拓者敢闯敢试的魄力,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读懂“中华民族为何而兴、为何而强”的深层逻辑。理想信念是青年精神上的“钙”,而历史正是淬炼信念的“熔炉”——当代青年要以史为镜,从革命先辈“为有牺牲多壮志”的担当里汲取信仰之力,补足精神之“钙”,避免在时代浪潮中患上“软骨病”;要从建设岁月“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中校准人生坐标,让“复兴有我”的信念扎根灵魂深处,既不困于过去的荣光,也不惑于前路的迷茫,始终沿着历史昭示的正确方向坚定前行。 “破险峰”以砺能,在攻坚克难中积蓄复兴底气。铭记历史从不是停留在纪念馆里的缅怀,要将先辈“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转化为破解当下难题的“实干铠甲”。今日之青年,面对“卡脖子”技术壁垒的“娄山关”、乡村振兴战场上的“腊子口”、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新草地”,要如当年红军攀雪山、过草地般勇毅跨越这些“险峰”。要把攻坚克难作为成长的“必修课”:要以“敢啃硬骨头”的决心扎进实验室,在无数次试验中突破技术封锁;要以“愿当新农人”的热忱扎根基层沃土,在田间地头探索乡村发展新路径;要以“甘做挑山工”的韧劲投身生态治理,在绿水青山间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我们唯有在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中锤炼真本领,让青春的汗水化作复兴之路的“铺路石”,才能为民族复兴积蓄起“逢难必克”的坚实底气。 “赴山河”以践行,在躬身实干中释放复兴磅礴。从历史中汲取的力量,终要落地为服务山河、建设家国的实际行动;青年的理想信念,也需在躬身实干中绽放磅礴力量。青年的舞台从不在温室书房,而在祖国需要的每一寸土地,我们要成为驻守边疆的“橄榄绿”,以“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赤诚护佑国土安宁;要成为科研一线的“白大褂”,用“夜以继日、精益求精”的坚守突破技术瓶颈;要成为支教课堂的“粉笔灰”,凭“扎根大山、点亮梦想”的执着照亮乡村未来。新时代青年要把“小我”融入民族复兴的“大我”,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躬身实干:要主动请缨到重大任务一线、艰苦复杂岗位去“墩苗”,在基层实践中拜群众为师,甘当“小学生”,从群众的智慧里汲取干事养分;要用心办理每一件民生实事,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在“为民服务”的实践中强化宗旨意识,让历史的接力棒在新时代跑出加速度,让复兴的曙光照亮神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