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wx_CW8wV 于 2025-9-3 12:14 编辑
8月,《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的出台,是党中央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关键节点上向顽瘴痼疾亮出的“手术刀”。文件、会议、督察检查考核、借调干部,看似只是四个具体环节,却像四根隐形绳索,把基层干部的手脚捆得越来越紧,把“最后一公里”拖得越来越长。精准点穴、靶向施治,既回应了基层“累点”,也抓住了治理“痛点”。只有把纸面要求转化为可感可及的变化,才能让基层干部卸包袱、腾双手,把更多时间和精力用在抓落实、促发展、惠民生上。 一、精简文件 文件是政令传递的载体,但“文山”一旦堆成山,就成了基层难以逾越的屏障。规定提出“十不发”“四整合”,核心是把该不该发置于能不能发之前,把有没有必要置于写得好不好之前。 二、精简会议 会议本是集思广益的平台,一旦开成马拉松“连续剧”,就成了时间与精力的黑洞。规定提出无会日、无会周、线上+线下分类管理,关键是把会议从“程序导向”拉回“问题导向”。 三、统筹规范督察检查考核 在督察检查考核方面,一是建立“一张清单管全年”,中央和国家机关原则上每年只搞一次综合性督查,省市县一律不得层层加码;对行业部门专项督查实行“计划+审批”双控,凡未列入计划的,基层有权拒绝。二是考核指标突出“实绩权重”,把群众满意度、发展质效、风险化解作为硬杠杠;对数据台账实行“共享池”,做到“一次采集、多方共用”。三是推行“四不两直+随机抽检”,减少提前打招呼、层层陪同,让检查回归发现问题、推动解决的本义。 四、借调干部 在借调干部方面,一是“设门槛”。明确“三个不得”:不得借调乡镇(街道)党政正职、不得连续借调同一干部超过6个月、不得借调未满最低服务年限人员,从源头防止“骨干抽真空”。推行“借调+墩苗”双清单,借调期满必须回原单位任职,表现突出的纳入优秀年轻干部库;对借调单位实行双向评价,把帮助基层解决多少难题、培养多少人才作为硬指标。让借调干部真正成为生力军,基层才能从“疲于应付”转向“奋力作为”。 总之,《若干规定》不是一次性“运动”,而是一场刀刃向内的“马拉松”。它用制度之斧劈开文山会海的枷锁,用改革之力重塑基层治理的生态。当文件不再泛滥成灾,会议不再冗长低效,干部就能腾出手来抓项目、谋发展;当减负成为常态,实干就会成为风尚。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书写崭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