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政务APP从工作助手变为考核工具,当数字赋能异化为“数字形式主义”,我们必须警惕新技术外衣下的老问题正在基层蔓延。 在某社区,干部每天需在8个政务APP签到打卡、填写15类在线表格、回复20多个微信工作群消息;在某个乡镇,工作人员为应付上级要求的“创新”,不得不将传统工作方式改为线上操作,额外增加数小时工作量…… 这些场景正是当前“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的真实写照。随着数字化政务的全面推进,一种新型负担正在困扰基层工作者。 01 技术赋能反成负累:数字形式主义新变种 数字技术本应是提升治理效能的有力工具,然而在具体实践中,却出现了异化现象。 各类政务APP、工作群组层出不穷,要求基层干部“24小时在线响应”。打卡签到、积分排名、点赞转发等任务压得基层干部喘不过气。 “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呈现出新特点:工作留痕从线下转到线上,考核评比从实绩变为数据,工作交流从面对面变成屏对屏。 有的地方将简单的内部工作汇报改为制作精美PPT甚至视频材料,有的单位要求基层干部安装数十个政务APP并每日打卡,还有的部门过分追求“创新”,不断推出新的数字平台,却忽视实际效果。 02 问题根源:政绩观偏差与机制缺陷 “指尖上的形式主义”背后,反映的是一些部门和领导干部政绩观出现偏差。 将“数字化”简单等同于“现代化”,将平台数量、APP下载量、线上活动参与度等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标准,而忽视了实际治理效果。 体制机制层面也存在缺陷。各部门各自为政,缺乏统一规划和标准,导致数字平台重复建设、互不兼容。数据共享机制不健全,基层往往需要向不同部门重复报送相同信息。 考核评价体系也存在问题。上级部门往往通过线上数据来了解和评价基层工作,导致基层不得不将大量精力放在“经营”线上表现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