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形式主义,推动基层减负在当下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作为党内法规性文件,其效力不仅体现在条文本身,更在于重塑基层政治生态的实践过程。根据2025年第二季度国务院督查报告显示,全国范围内基层报表压减率达54.3%,这一数据背后是数百万基层工作者工作方式的实质性转变。 然后我们应当注意到,政策执行过程中产生的"非预期效应"同样值得关注。以教育系统为例,在取消强制留痕要求后,部分地区出现了考核标准模糊化的新问题。这提示我们,减负工作不能简单等同于责任弱化,而应建立更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北京市海淀区推行的"双随机+信用监管"模式,或许为平衡减负与问责提供了可行路径。 其次必须强调的是,技术赋能与制度创新的协同效应正在显现。浙江省"基层智治"平台通过数据中台归集87类报表字段,使社区工作者日均填表时间从3.2小时降至0.8小时。这种变革印证了《若干规定》中"以技术创新倒逼流程再造"的前瞻性设计,也为数字政府建设提供了基层样本。 最后需要反思的是,形式主义治理本质上是对行政伦理的重构。当某县卫健委取消"每周例会"改为"问题直报"机制后,不仅行政效率提升37%,更值得注意的是干部心态的转变——从"被动应付"转向"主动作为"。这种主体意识的觉醒,或许才是破除形式主义最持久的内生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