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遵照执行。通知指出,基层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不能被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束缚手脚。“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基层减负要想减到关键处、减出成效来,最为核心的是要看清症状、找准症结,始终着眼基层工作的难点、痛点和堵点问题,真正开准良方、靶向施策,为干部安心干事、放心打拼创造良好条件。 卸包袱,干部轻装勇担当。基层减负聚焦的“主角”是奋斗在这片沃土的基层干部,他们的心声、抱怨、烦恼,才是减负信息来源的关键。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地区盲目去减,看似砍掉了一些虚无缥缈的职能挂牌、减掉了可有可无的各种会议,但基层干部的抱怨却并未减少,他们身上的担子也没有真正减轻,反而有点陷入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混乱之中。减负,就是要坚决减掉那些“看起来重要,做起来无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为此,基层减负当看清症状,就要把调研做在前面、做在细处,既要主动打开沟通窗口,让基层干部畅所欲言、言无不尽,把眼前最烦、最乱、最杂的负担说出来,切实关注一线心声,确保减负找准靶向、聚焦靶点,同时也要在理清问题清单的基础上,把该减的细枝末节减下去,让基层干部卸下不必要的包袱,把心思集中在破解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上,真正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主动担当、积极作为。 明权责,治理聚力提效能。减负不是“甩锅”的借口,更不是“躺平”的理由。前置观察镜头,我们不难发现一些地方存在的“层层甩锅”现象,本质上是权责不清、责任下移的懒政思维,如若基层干部需要腾出手来做造表造册、线上打卡等过度留痕之事,还要接手本不属于职能范围内的额外事项,自然让人难以喘息,对干事创业的热情和动力也就慢慢降低,最后掉入了“只顾作秀不顾做事”的形式主义窠臼之中。为此,基层减负要找准症结关键在治“乱”,一方面要治“权责不清”之乱,通过厘清基层各岗位的工作范围、权责界限、具体事项等,形成鲜明具体的责任清单和权力清单,进而避免“层层加压、层层甩锅”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要加强监督和指导,在数量和形式上做减法,让基层干部从文山会海、迎来送往、重复考核中脱离出来,真正卸掉不必要的负担,让大家轻装上阵、冲锋搏击。 树导向,奋斗扬帆行致远。实干是最好的“通行证”、实绩是最硬的“成绩单”。树导向,就是要把“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大不同”的信号传递下去,让“重实干、重实绩”成为基层工作的鲜明底色。正所谓“托之空言,莫如见之实行。”基层减负要消除症候实现久久为功,关键还是要治“虚”,既要用心引导基层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从思想层面、精神层面给予滋养和能量,让大家始终把为民造福、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作为人生箴言来坚守和践行,同时也要大力营造“吃苦者吃香,有为者有位”的正向氛围,准确辨别默默奋斗的实干派和表里不一的两面人,始终为敢于担当、敢于创新的干部撑腰鼓劲,引导大家多到田间地头看实效、少在会议室里听汇报,多关注群众口碑、少纠结数据报表,真正让基层干部减去后顾之忧,主动甩开膀子干实事、铆足劲头促发展,交出更多经得起检验的奋斗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