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如同一场及时雨,精准滴灌在广袤的基层沃土上。这一制度的出台绝非纸上谈兵,而是切中时弊的关键之举,对于破除束缚基层干部手脚的枷锁、激发干事创业活力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直指病灶,开出良方。这份规定明确要求上级部门大力精简会议文件,绝非简单地减少数量,而是要打破过去那种“以会贯会”“以文发文”的僵化模式。如今,通过严格控制会议时长、提高议题质量,确保每一次会议都能聚焦关键问题、达成有效共识;对文件进行严格把关,杜绝照抄照搬、空话套话,让每一份文件都成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有力武器。同时,严格控制督查考核频次,避免多头重复检查给基层带来的沉重负担。在基层工作实践中,责任明晰才能事半功倍。以往职责交叉导致的推诿扯皮现象将随着制度落实而改变,每位干部都能清楚自己的任务清单,把精力集中在产业发展、环境整治等实事上。这种转变不是简单的减负,而是工作方式的重构——从重痕迹向重实效转型,从被动应付向主动作为跃升。这些举措无一不是奔着解决问题而去,旨在为基层松绑减负,让干部们能够摆脱繁琐事务的纠缠,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实实在在的工作中去。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要想让制度真正深入人心、化为自觉行动,更关键的是要激活基层的内生动力。基层作为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直接面对广大人民群众,其工作成效直接影响着党和政府的形象与公信力。只有当基层干部从繁琐冗杂的文山会海中解脱出来,不再被无尽的文件、会议所束缚,他们才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走出办公室,迈开步子走村入户,真正沉到一线去了解实际情况。他们可以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和诉求,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可以深入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实地察看产业发展状况,探寻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可以走进百姓家中,关心他们的衣食住行,帮助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在这个过程中,基层干部能够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增长干事创业的本领,从而更加精准地贯彻执行各项制度。 整治形式主义本质上是一场自我革命。它既需要顶层设计的智慧勇气,也考验着各级干部的政治担当。《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既是约束更是保护,让基层工作者卸下包袱轻装前行,把心思用在刀刃上。期待各地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落实,让好政策真正转化为治理效能,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书写新时代的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