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作为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是各项政策落实的关键环节,也是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前沿阵地。基层干部身处其中,肩负着推动发展、服务民生、维护稳定等重任。然而,长期以来,基层工作面临着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困扰,过多的表格填报、频繁的会议安排、冗杂的督查检查,让基层干部疲于应付,难以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实际工作中。近日,中办、国办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这一党内法规如一场“及时雨”,滋润着基层工作的“土壤”。作为一名社区工作者,身处基层,我们最能体会形式主义带来的负担,更深知新规落地对基层治理的深远意义。基层减负,这一顺应时代发展、回应基层期盼的重要举措,不是终点,而是实干的起点,它为基层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开启了基层干部为民服务的新征程。 身处基层一线,形式主义的“枷锁”曾让我们举步维艰。以往,过多的文件、冗长的会议、频繁的督查检查,让我们应接不暇。常常为了准备材料、填写表格,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却无暇顾及居民真正的需求。就像社区之前为了应对各类创建示范活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做表面文章,实际为居民解决问题的成效却微乎其微,这不仅浪费了资源,也打击了大家的工作积极性。 基层干部并非不愿实干,而是被形式主义推着“走弯路”。《若干规定》的出台,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直指基层负担的病灶。从切实精简文件、严格精简会议,到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等多个方面,为基层减负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有力的保障。比如,文件数量的严控和质量的提升,让我们能读到真正有价值、可执行的内容;会议规模和规格的合理控制,使会议更具实效性;规范借调干部,让社区的工作力量得以稳定。 为了让新规落地生根,需要基层与上级形成“双向奔赴”。作为社区工作者,一方面,我们要提高自身认识,深刻理解减负的意义,主动摒弃形式主义的工作方式。另一方面,在日常工作中,严格按照规定执行,遇到问题及时反馈。同时,也期待上级部门加强监督,确保各项规定落到实处。只有这样,我们基层干部才能从繁琐的形式主义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为居民服务中,甩开膀子干实事,为社区的和谐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基层减负不是终点,而是实干的起点。当表格变薄了、会议变短了、督查变实了,我们基层干部能把更多脚步留在社区的每一个角落。相信随着新规的深入实施,基层工作的“土壤”必将更加肥沃,生长出更多为民服务的“实干之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