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队伍建设是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从严治党的重点在于从严管理干部”。新时代新征程上,加强干部监督既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也是锻造忠诚干净担当干部队伍的关键抓手。当前,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我们必须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更实举措完善干部监督体系,坚持严管与厚爱结合、激励与约束并重,为干部健康成长和事业发展保驾护航。 一、完善监督制度,扎紧权力运行的“铁笼子”。制度是管根本、管长远的利器。近年来先后出台制度,形成了覆盖干部选拔任用、履职尽责、廉洁自律的全链条监督体系。但在实践中,仍有少数地方存在制度执行“宽松软”、监督手段“碎片化”等问题。对此,必须进一步健全监督机制,紧盯“关键少数”和重点领域,推动监督向“八小时外”延伸,向“小微权力”聚焦。例如,某省探索建立领导干部家属从业情况动态报备制度,通过大数据比对及时发现利益输送隐患,从源头上防范“裙带腐败”。这启示我们,监督制度既要织密“网眼”,更要增强“刚性”,让权力始终在阳光下运行。 二、创新监督方式,激活日常管理的“探照灯”。监督的难点在于抓早抓小、防微杜渐。一些干部出问题,往往是从作风“小毛病”逐渐演变为违纪“大问题”。近年来,各地通过常态化谈心谈话、专项巡察、群众评议等方式,推动监督从“事后问责”转向“事前预防”。例如,某市建立“红黄蓝”预警机制,对干部在信访举报、审计核查中暴露的苗头性问题分级分类处置,通过提醒函询、诫勉谈话及时“咬耳扯袖”,2023年累计纠正倾向性问题1200余件,有效防止“小疾”成“大病”。这种“治未病”的监督思维,体现了对干部的真关爱,也彰显了组织监督的温度与智慧。 三、凝聚监督合力,构建齐抓共管的“大格局”。干部监督不能靠某个部门“单打独斗”,必须构建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纪检监察机关专责监督、群众广泛参与的立体化监督网络。某地整合纪委监委、审计、信访等多部门数据,打造干部监督信息共享平台,实现问题线索“一键筛查”;同时,通过“社区监督员”“家风监督卡”等方式引入社会监督力量,让干部的生活圈、社交圈始终处于组织视野之内。这种“党内监督+群众监督+家庭监督”的联动模式,有效破解了监督盲区,形成了“人人受监督、事事讲规矩”的良好生态。 严管就是厚爱,监督即是保护。新时代干部监督工作必须始终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既要拧紧纪律的“螺丝钉”,也要铺设成长的“防护网”。广大干部更应正确对待监督,主动适应在“聚光灯”下工作、在“放大镜”下履职的新常态,以接受监督的自觉性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堤坝,真正把组织的严管厚爱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