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建设如逆水行舟,一篙不可放缓。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不能依赖单一招式,而要以勤学善问深思实干的组合拳形成闭环,既在理论学习中筑牢根基,又在问题探究中找准方向,更在深度思考中提升认知,最终在实践落实中见真章。 以勤学夯基,让思想根基扎得牢。“立身以立学为先”,开展学习教育,首先要解决“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要系统学理论,把准政治方向。要放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大背景下理解其政治内涵——从“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战略判断,到“纠治‘四风’不能止步”的深刻警示,再到“以优良党风带动社风民风”的实践要求,每一项规定背后都是对执政规律的把握,每一次深化都是对初心使命的坚守。要原原本本学原文、逐字逐句悟原理,搞清楚“规定为何而来”“我们向何处去”,在理论溯源中增强行动自觉。要贯通学历史,汲取精神滋养。要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等结合起来,在历史与现实的对照中明白“作风问题关系人心向背”的深刻道理,让学习教育既有理论厚度,又有历史温度。要联系现实学,增强实践感知。要把自己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查查履职中是否存在推诿扯皮的官僚作风,通过“学”与“查”的联动,让抽象的条文变成具体的参照,让理论学习从书本里走进工作中,真正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悟。 以善问破局,让问题导向立得准。“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以问题为突破口,通过精准提问找准学习的薄弱点、落实的梗阻点、作风的风险点,让学习教育更有针对性。要问自己差距在哪里,对照中央八项规定,主动问自己是否把“群众满意”作为出发点、是否在工作中存在“打折扣搞变通”情形、是否在生活中守住了廉洁底线”,既查显性问题,也查隐性风险;既看工作表现,也看思想根源。要问群众期盼是什么,主动走进群众,听听群众的“吐槽”、接纳群众的批评。这些原汁原味的声音,往往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活靶子”,是改进工作的指南针。通过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让学习教育始终围绕群众关切。要问实践梗阻在何处,找准症结所在。要结合工作实际,问哪些环节容易出问题、哪些制度需要完善、哪些监督需要强化,把实践中的堵点梳理出来,把落实中的难点剖析清楚,让后续整改有明确靶向。 以深思提质,让认知层次升得高。“学而不思则罔。”要深思现象与本质的关联,不被表象迷惑。作风问题往往形在表面、根在思想——公款吃喝的本质是特权思想,文山会海的根源是政绩观偏差,推诿扯皮的背后是责任意识缺失。要追问为何发生,通过由表及里的分析,从思想根源、制度机制、文化环境等层面找原因,才能抓住问题本质,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深思个性与共性的联系,不局限于个案。要在具体问题中提炼共性规律——从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看到数字化转型中的作风陷阱,从隐形吃喝发现制度执行的漏洞,从基层负担洞察权责匹配的失衡。要注意当下与长远的衔接,不急于求成。要思考如何避免运动式整治、怎样防止问题反弹、如何建立长效机制——既要立足当下解决突出问题,又要着眼长远构建制度体系;既要靠纪律约束“不敢违”,又要靠思想教育“不想违”,还要靠制度完善“不能违”。通过长远思考,让学习教育的成果转化为可持续的治理效能。 以实干增效,让成果转化落得实。“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学习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改进作风、推动工作,要以学促干、以干践学,把学习教育的成果转化为具体行动,用实际成效检验学习效果。要把学的成果转化为改的举措。对学习中发现的问题、思考中理清的症结,列出清单、明确责任、限期整改。要把思的收获转化为行的自觉。作风改进关键在“常”“长”二字,不能靠集中整治一蹴而就,而要靠日常自觉久久为功。要把中央八项规定内化为行为准则,让精简节约成为工作习惯,让求真务实成为行动自觉,让为民服务成为价值追求。要把问的导向转化为建的长效。对群众反映的共性问题、实践中暴露的制度短板,要从个案整改上升到机制建设。针对隐形变异问题,可建立“四风”问题预警机制,运用大数据手段及时发现苗头;针对基层负担问题,可完善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明确负面清单;针对监督乏力问题,可健全群众监督、舆论监督联动机制,让作风问题无处遁形,通过制度的刚性约束,让学习教育的成果固化下来,实现标本兼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