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说山西好风光”,往昔的“风光”多与乌金墨浪相伴;今天的“风光”,却在蔚蓝光伏板上闪耀。七月炎夏,习近平总书记再赴三晋,为这片资源高地再次“把脉定向”——在采煤沉陷区复垦出的高标准农田旁,在古法酿造的醋香氤氲里,在氢能重卡隆隆驶过的高速路上,总书记殷殷嘱托:“努力在推动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上迈出新步伐。”短短一句,重若千钧,让我心头涌起无尽遐思。 转型,是老树抽新芽。曾经,山西像一位弯腰负重的矿工,肩扛煤筐,面朝黑暗;如今,他直起了腰,把矿灯换成探照灯,在智能化工作面里遥控割煤,在废弃矿山上种下一株株连翘——黑与绿的对比如此强烈,却又如此和谐。正如总书记所说,“统筹好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只有把老根护住、把新枝养好,才可能枝繁叶茂、四季常青。 转型,也是长桥跨沟壑。面对“碳”字紧箍咒,山西没有“一关了之”,而是让传统重工业穿上“清洁铠甲”:焦炉煤气制氢、废弃矿山抽水蓄能,一度被称作“傻大黑粗”的钢铁,正在蝶变为“国际一流绿色工厂”。这让我想起唐寅《把酒对月歌》里那句“龙江豪杰多雄视,不使尘沙走上台”,山西正在用智慧与韧劲,让旧时光尘沙化作新长桥,跨过往昔与未来的沟壑。 转型,更是家国同声共气的远征。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煤城的孩子,不再只有“矿二代”这一选择;汾河两岸,数据标注师、算力工程师领到了新工牌。数字产业给每一双手新的可能,也给每一颗心点亮“向上而行”的灯。这不正是“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时代注脚? 临文嗟叹,我亦是一名文字搬运工。山若有言,当教我“敢教日月换新天”;水若能语,必劝我“到中游击水,浪遏飞舟”。作为青年党员,我愿做一枚铆钉,铆在“转型发展蹚新路”的钢梁之上,一起迎接中国式现代化的万丈霞光。 巍巍太行,汾水泱泱。黑与绿、旧与新、传统与未来,正在这里握手言欢;而我们,正把每一次奋楫笃行的足音,汇聚成时代最铿锵的回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