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些以“街头搭讪”“深夜护送100个陌生女孩回家”为幌子的短视频层出不穷,且吸引了巨大流量。这些视频往往精心包装,打着“社交实验”“暖心帮助”甚至“记录真实”的旗号,实际上博主却用镜头对准路人,尾随搭讪,有些甚至以“护送”为名不断骚扰路人女生。而视频中被拍者措不及防的惊慌、闪躲,不断被纠缠后的害怕愤怒都成了流量看点。 视频有人看,就会有流量,便会导致一个又一个的“克隆”视频重演剧情。当“搭讪””护送”被打上流量密码的标签,就必然会有视频前赴后继地出现。而当这些视频被部分猎奇、爱找刺激的用户看到,每一次轻率的点赞,亦或是评论调侃转发,都给其以流量助推,传播给更多人,让只有“被搭讪者一个人受伤”的情况不断重演。事实上,将镜头强行对准陌生路人,自己却躲在镜头后说出纠缠不休、无厘头的话语,这种行为早就已经践踏了基本社交边界。公共空间不是博主的私人片场,路人也不是被动、毫无话语权的免费演员。此种行为不仅侵犯了个人隐私,还扰乱了社会秩序,让本该安全的街道蒙上了被骚扰的阴影,让女性夜间独行时平添一份无端的不安与害怕。 对于此种现象,平台和公众都应联合抵制。平台作为信息守门人,必须要肩负起主要责任。平台对于“搭讪”“护送陌生人”这类视频,要做到及时识别,主动降低此类视频的推荐权重,切断流量来源, 这需要利用AI技术识别骚扰模式特征,来建立更敏感、更智能的识别机制;对于屡教不改的博主,可以采取果断封号的方式来提高违规的成本:一次警告、短暂禁言对于追逐流利的博主而言无关痛痒。必须要有严厉处罚机制,对明确构成骚扰的账号坚决永久封禁,并公示其违规行为。同时公众的监督力量同样也不可或缺。视频有人看才会有人愿意拍。对于骚扰类视频,一键点举报是最直接的抵制,坚持用不关注不消费的态度压缩其生存空间,并讨论批判此类现象,形成社会的广泛共识。 当“搭讪”异化为骚扰工具,当公共空间沦为流量猎场,没有谁可以置身事外。平台的责任缺失、博主的唯利是图、部分观众的猎奇纵容,共同构成了滋养这种网络毒瘤的土壤。唯有让低俗内容真正变成“过街老鼠”,才能还网络以清朗,还街道以安宁——毕竟,人人自由行走不被骚扰的权利,不该是算法时代的奢侈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