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地区崛起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的重大国家战略。从太行山脉到秦岭北麓,从汾河之畔到长江中游,这片占国土面积 10.7% 的广袤土地,既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发祥地,更是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战场。2025 年,党中央再次发出动员令:以稳中求进为基调,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统筹发展与安全,在资源型经济转型中蹚出新路。这既是对历史的深情回应,更是对未来的郑重承诺。 生态优先:绘就黄河安澜新画卷。黄河宁,天下平。沿黄各省区以 “母亲河” 守护者的担当,书写生态修复的壮丽诗篇。山西实施 “一泓清水入黄河” 工程,285 个子项目全面铺开,汾河 21 个国考断面水质持续提升;内蒙古阿拉善盟三大沙漠锁边林草带全线合龙,年入黄泥沙量减少 1.2 亿吨;陕西神木市启动沿黄防护林提质增效工程,2 万亩裸露山体披上绿装,144 万株苗木构筑生态屏障。更令人振奋的是,黄河干流连续 3 年全线水质稳定保持 Ⅱ 类,流域优良水体比例突破 90%,江豚逐浪、天鹅栖息的生态盛景重现中原。 转型突围:重塑资源型经济新动能。从 “煤海” 到 “氢都”,从 “黑金” 到 “绿能”,资源型城市正在上演精彩蝶变。山西吕梁构建 “煤 - 焦 - 化 - 电 - 氢” 全产业链,年产 2 万台氢能重卡驰骋京津冀,年减排二氧化碳 240 万吨;内蒙古鄂尔多斯打造全球最大 “沙戈荒” 新能源基地,1.6 亿千瓦装机规模相当于再造半个三峡;河南三门峡将废弃矿山变身为 “黄河生态公园”,实现生态修复与文旅融合的双重价值。政策赋能更为转型注入强劲动力: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深入推进,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覆盖率超 70%,数字经济占比年均提升 2 个百分点。 安全基石:筑牢高质量发展底线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在山西大同,智能化矿山实现 “无人则安”,5G 巡检机器人替代人工下井,瓦斯超限预警响应时间缩短至 0.1 秒;在湖北宜昌,三峡现代能源创新示范园构建 “源网荷储” 一体化体系,氢能储能技术使电网稳定性提升 30%;在安徽合肥,国家智能语音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建立数据安全防护体系,关键领域核心技术自主化率突破 85%。粮食安全同样坚实:河南高标准农田亩均增产 15%,湖北 “虾稻共作” 模式实现亩产千斤粮、万元钱。 区域协同:构建中部崛起新格局中部六省以 “一盘棋” 思维破局区域壁垒。武汉 “光谷” 与合肥 “声谷” 共建光电子信息产业走廊,产业链配套率提升至 85%;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引入长三角企业 300 余家,实现 “飞地经济” 税收分成机制;长江中游城市群联合发布 “中三角” 创新联盟白皮书,32 项科研成果实现跨区域转化。交通动脉更显通达:郑州国际陆港中欧班列开行量突破 5000 列,合肥新桥机场跻身千万级枢纽,米字形高铁网覆盖 90% 地级市。 党建领航:凝聚转型发展向心力党旗在转型一线高高飘扬。山西焦煤集团党委实施 “党员技术攻关工程”,127 个党员创新工作室攻克技术难题 236 项,炼焦能耗降低 12%;河南兰考组建 “黄河生态卫士” 党员突击队,在滩区治理中完成生态修复项目 56 个,带动群众增收超亿元;湖北宜昌推行 “链长制”,党员干部牵头组建 15 个重点产业链专班,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元。基层党组织更成为发展堡垒:陕西神木市建立 “生态保护 + 党员责任区” 制度,1.2 万名党员包联 2 万亩林地,实现管护全覆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