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丽,历经五千年风霜雨雪,却依然屹立不倒。中国共产党,这个从山河破碎中艰苦走来的伟大力量,以力挽狂澜之势,在风雨飘摇中扶起了即将倾覆的大厦。当代青少年们应做好准备,接过革命的接力棒,或许当前他们的力量微小,但未来,他们将在各个领域贡献自己的力量。 青少年应重视红色教育。青少年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期,党史学习教育需“精准滴灌”。有的学校把党史课搬进田间地头,让学生跟着老党员看乡村巨变,从“脱贫攻坚”的鲜活案例里理解“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有的组织开展“重走红色足迹”活动,让年轻人在实地探访中明白“新中国来之不易”。这些做法跳出了“你讲我听”的传统模式,用青少年熟悉的语言和方式,让历史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成为可感可知的成长教材。 但现实中也存在一些形式主义现象。有的地方把党史学习变成 “打卡任务”,学生在纪念馆里匆匆拍张照就完事;有的搞“红色知识竞赛”,却只要求死记硬背时间线;还有的夏令营打着“研学”旗号,实则变成了旅游观光。这些形式主义的做法,不仅达不到教育效果,反而可能让青少年对红色教育产生抵触心理。就像种庄稼不能只做表面文章,爱国教育也得往深里走、往实里去。 让红色教育真正入脑入心,一是要多讲有血有肉的故事。比起抽象的理论,青少年更爱听“红军过草地时如何分半块青稞饼”“雷锋出差路上做了哪些好事”这类细节。这些带着温度的故事,能让年轻人感受到革命者的平凡与伟大,从而产生情感共鸣。二是要结合现实讲清道理。当青少年们看到“嫦娥探月”“脱贫摘帽”这些成就时,不妨告诉他们:这就是共产党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初心在当代的延续。三是给青少年当主角的机会。让他们编排红色短剧、策划主题活动,甚至用漫画、说唱等新潮形式解读党史,在主动参与中深化理解。 青春孕育无限希望,青年创造美好未来。对青少年的爱国教育,就像在他们心里播下一颗种子。也许当下看不出明显变化,但只要用心浇灌,总有一天会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