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论认知: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在高质量转型发展上迈出更大步伐",深刻揭示了新发展阶段的经济规律。通过研读考察讲话,我认识到山西的转型实践具有三重示范意义:其一,资源型地区破解"路径依赖"需要科技创新与传统文化保护双轮驱动,云冈石窟数字化保护与晋商大院文旅融合正是典型案例;其二,"六稳""六保"政策在民生领域的落地体现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闭环机制,忻州宋家沟新村发展特色种植实现人均增收3000元便是生动注脚;其三,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突破"煤电独大"格局,太钢集团研发0.02毫米"手撕钢"等成果,印证了总书记"在危机中育新机"的战略智慧。 二、实践启示:读懂治国理政的辩证思维 考察行程中三个细节令人深思:在有机黄花标准化种植基地强调"小黄花大产业",体现"特色农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发展思路;视察综改示范区时指出"在科技创新上再接再厉",彰显"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底线思维;与搬迁群众话家常时询问"现在外打工的多不多",折射"就业是最大民生"的执政理念。这些实践样本共同构成了新发展理念的立体图谱,其中蕴含的辩证关系值得细究——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的协同、生态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平衡、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都为基层工作者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三、个人践行:铸就攻坚克难的奋斗品格 作为青年党员,应当从三方面转化学习成果:首先要锻造"太行山精神"般的政治品格,在参与驻村帮扶中发扬"右玉精神",用7年时间帮助联系点发展光伏农业;其次要培养"跨界思维"专业能力,像太重集团工程师攻克盾构机核心部件那样,在数字经济等领域突破"卡脖子"技术;更要厚植"人民至上"情怀,学习总书记弯腰查看贫困户存粮的作风,在社区治理中推行"民情日记"工作法。近期参与的县域数字经济规划项目,正是借鉴了山西数据流量生态园"平台+生态"模式,这种学用结合的实践令人深切体会到讲话精神的实践伟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