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问题,如同一面明镜,清晰映照出党与人民群众关系的亲疏远近,而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则是党的立身之本,是党不断发展壮大的力量源泉。习总书记深刻指出:“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一重要论述,为党的作风建设指明了方向,揭示了作风问题的本质所在。 心中有民,行动为民显真情“诚于中,形于外。”当党员干部心中装着百姓,秉持正确的政绩观,行动上自然会与群众紧密相连,将群众利益置于首位。在贵州长顺县,上世纪90年代,受限于交通不便与物流不发达,当地干部主动背上背篼,沿着崎岖山路,为老乡们捎带油盐酱醋等生活必需品。群众亲切地称他们为“背篼干部”。这一自然朴实之举,让老百姓真切感受到干部就是自家人,是可以信赖、能够托付的。这看似简单的背篼,承载的是干部对群众生活的细致关怀,是密切党群关系的生动实践。 廖俊波亦是如此,无论身处何职,常常提着一个黑色帆布袋,里面装着各种工程报表、图纸等资料,走到哪提到哪。担任武夷新区党工委书记后,他的行李中又多了武夷新区总规图等5张图纸。与客商交谈时,他铺开图纸就能逐条逐项讲解,如数家珍。一个背篼、一个帆布袋,虽形式不同,却都装着沉甸甸的责任。背篼里的一袋盐、一瓶醋,解决的是群众当下的生活需求;规划图上的一条路、一座桥,谋划的是百姓长远的幸福。二者皆是党员干部践行初心使命的生动注脚,彰显着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依靠群众,凝聚力量克难关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为了群众、依靠群众,就能汇聚起战胜一切困难的磅礴力量。云南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老县长”高德荣曾说:“不要怕问题,让问题怕我们。”当年修独龙江公路时,面对最后5公里的施工难题,高德荣大胆建议由独龙族群众组建工程队施工。此前毫无经验的群众,在高德荣的带领下组建起施工队。他白天与群众一起挥汗如雨修路,晚上和大家一同住在简陋的工棚,确保工程按质按时完成。后来当地修建乡村公路,这批施工队员凭借积累的经验成为骨干。正是这种紧密依靠群众的做法,让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变成了现实,充分证明了群众力量是党员干部攻坚克难的底气所在。 汲取教训,改进作风赢民心历史和现实都反复证明,党的作风好坏,直接关系到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关系到党的事业兴衰成败。从一些干部违纪违法的典型案例中,我们应深刻汲取教训。如贵州六盘水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原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胡光汝,在担任六盘水市农投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期间,购买、安装设备超过实际需求,且监督管理不善,对闲置设备长期未处置,还存在其他严重违纪违法问题,最终被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天津津南区土地整理中心收购整理科原科长贾志鹏,在国有土地看护监管工作中不担当、不作为,致使国有资产流失,受到党内严重警告、政务撤职处分。这些案例警示我们,作风建设容不得半点马虎,必须常抓不懈。 加强作风建设,解决好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真抓实干,以实际行动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要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党性修养,从思想深处坚定理想信念,自觉改进作风;要勇于自我革命,敢于直面问题,坚决纠正各种脱离群众的不良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