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27.1 万名党员与 525.0 万个基层党组织,这两组数据犹如党和国家事业的 “生命体征”,既彰显着中国共产党蓬勃的组织活力,更印证着其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强大生命力。党员队伍的稳步壮大与结构优化,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持续强化,共同构筑起支撑民族复兴伟业的坚实组织根基。 党员队伍的规模扩张与结构升级,是党保持先进性的活力源泉。从嘉兴南湖红船启航时的 58 名党员,到如今突破亿万名的庞大队伍,数字的跨越背后是信仰的传承与使命的接力。更值得关注的是,这支队伍正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35 岁以下党员占比持续提升,为党组织注入青春脉动;高学历、高技能人才党员数量稳步增长,让先锋队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能力;产业工人、农民、专业技术人员等群体党员结构均衡优化,使党的执政根基深深植根于社会各阶层。这种 “量质齐升” 的发展态势,既体现了党对优秀人才的强大吸引力,更确保了党员队伍能够始终站在时代前沿,在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社会治理等各领域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让 “一个党员一面旗” 成为新时代最动人的风景。 基层党组织的全面强化,是党执政大厦的稳固基石。525 万个基层党组织如同分布在神州大地的 “神经末梢”,将党的主张转化为群众行动,把党的温暖传递到千家万户。在脱贫攻坚战场上,村党支部带领群众打通致富路,让 “精准扶贫” 落地生根;在疫情防控一线,社区党组织化身 “战斗堡垒”,用血肉之躯筑起防护墙;在科技创新高地,企业党组织引领党员攻关核心技术,打破 “卡脖子” 困境。这些遍布城乡的组织节点,通过 “三会一课” 凝聚共识,以 “主题党日” 激发斗志,靠 “我为群众办实事” 践行初心,既强化了党内政治生活的严肃性,又密切了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凝聚力、战斗力,正是中国共产党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的微观体现。 党员队伍与基层组织的协同发展,共同奏响民族复兴的时代强音。当千万名党员在各条战线冲锋陷阵,当数百万个支部在基层一线扎根生长,便形成了 “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的磅礴力量。这种力量,能让偏远山村的土路变成产业振兴的 “黄金道”,能让戈壁荒滩崛起绿色发展的新家园,更能让 14 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凝聚成不可战胜的民族合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党员队伍的 “先锋效应” 与基层组织的 “堡垒作用” 将持续释放,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最坚实的组织保障,让复兴之路越走越宽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