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浊扬清砺初心——以“八项规定”永续作风清流的时代答卷 “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当历史的指针指向新时代的关键坐标,“八项规定”如一声惊雷划破沉疴积弊的迷雾,以徙木立信之姿开启了中国共产党人自我革命的壮阔征程。这短短六百余字,绝非寻常公文,而是新时代共产党人作风建设“宣言书”、党群关系的“黏合剂”、治国理政的“净化器”。十年淬火,其力千钧。八项规定精神已深刻重塑政治生态,但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反复性,唯有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执着,持续激浊扬清、固本培元,方能永葆初心本色,答好人民至上的时代问卷。 一、立规明矩,徙木立信:八项规定重塑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基准线。 作风问题关乎人心向背、政权存续。曾几何时,“舌尖上的浪费”“车轮上的腐败”“会所里的歪风”侵蚀党的肌体,疏离干群关系。八项规定以“小切口”推动“大变局”,从“月饼禁令”“贺卡禁令”等具体事项破题,剑指奢靡享乐、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沉疴。它如一把精准的手术刀,直击要害:“严禁超标准接待”刹住公款吃喝风,“精简文件会议”解放干部手脚,“规范出访活动”杜绝变相旅游。其威力在于“以上率下”——中央政治局率先垂范,一级做给一级看,层层压实责任;在于“动真碰硬”——对顶风违纪者露头就打,十年间查处违反八项规定精神问题XX万起,党纪政务处分XX万人。这深刻昭示:纪律严明方能令行禁止,规矩清晰才有行为边界。八项规定以其无远弗届的穿透力,重塑了党员干部的行为逻辑,校准了“人民公仆”的价值坐标,为政治生态注入汩汩清流。 二、激浊扬清,祛疴除弊:直面新变种、深水区,作风建设攻坚战须臾不可懈怠。 八项规定取得历史性成就,然“四风”顽疾具有隐形变异、反弹回潮风险。高压之下,“不吃公款吃老板”“不收现金收电子卡”“不进会所进小区”等“新马甲”悄然登场;以“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代替“纸来纸往”,以“精致务虚”包装“怠政懒政”等新问题不容忽视。更有甚者,部分干部滋生“疲劳厌战”情绪,认为“紧箍咒”可以松松,作风建设可以歇歇脚。这警示我们: 作风建设如逆水行舟,一篙松劲退千寻。必须清醒认识到,“四风”问题根源在思想“总开关”松动、制度“防火墙”尚有缝隙、监督“探照灯”存在盲区。若满足于已有成绩,斗争精神弱化,来之不易的清朗生态将面临侵蚀风险。因此,必须保持战略定力,以“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斗争智慧,紧盯新动向,深挖隐形变异,坚决防止“破窗效应”,将作风建设引向深入。 三、固本培元,永续清流:以系统思维深化标本兼治,构建作风建设长效机制。 确保八项规定精神化风成俗、深入人心,非一时之功,需在“常”“长”二字上下足功夫,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其一,拧紧思想“总开关”。 持续深化党性党风党纪教育,运用典型案例深化警示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从思想深处筑牢抵制“四风”的堤坝,牢记“三个务必”,将好作风内化为价值追求、外化为行为习惯。其二,织密制度“铁笼子”。 针对“四风”隐形变异新特点,与时俱进细化完善配套制度,如规范政商交往、明确电子礼品卡管理、界定“新型”形式主义表现等,堵塞漏洞,压缩模糊空间,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其三,擦亮监督“探照灯”。 强化政治巡视巡察利剑作用,贯通各类监督力量,特别是发挥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千里眼”“顺风耳”功能。善用大数据等科技手段精准识别“四风”线索,让隐形问题无处遁形。其四,用好问责“撒手锏”。 坚持越往后执纪越严,对顶风违纪行为“零容忍”,不仅处理当事人,更严肃追究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释放失责必问、问责必严的强烈信号。 “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八项规定是改进作风的第一步,更是共产党人永葆初心的永恒课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必须深刻把握其时代价值和永恒生命力,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永远吹冲锋号”的锐气,持续深化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激浊扬清、固本培元。唯有如此,方能不断擦亮作风建设的“金色名片”,凝聚起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磅礴伟力,以党风政风的持续向好引领社风民风向上向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不可摧的作风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