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征程中,形式主义一直是阻碍政策落实、消耗行政资源、挫伤基层干部群众积极性的顽疾。为基层减负,不仅是提升政府效能、优化治理结构的内在要求,更是激发基层活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举措。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并持续深化整治形式主义问题,一系列务实举措犹如春风化雨,为基层工作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形式主义之所以成为基层的沉重负担,其根源在于一些地方和部门在贯彻落实上级政策时,过于注重表面文章和形式过场,而忽视了政策本身的实质内容和实际效果。这种“空转”现象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还导致了政策效果的严重打折,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引发了群众的强烈不满。因此,深化整治形式主义,必须从根本上扭转这种不良风气,让政策真正落地生根,惠及民生。 在深化整治形式主义的过程中,党中央明确提出了为基层减负的目标和要求。这不仅是对基层干部的深切关怀,更是对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力推动。通过减少不必要的会议、文件、检查等,让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深入群众、了解民情、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加强监督执纪问责,对形式主义问题进行严肃查处,形成有力震慑,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能够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 值得注意的是,深化整治形式主义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一方面,要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从制度层面入手,完善考核评价体系,避免简单以会议数量、文件篇幅等作为工作成效的评价标准。另一方面,要加强教育培训,提升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加科学、高效地开展工作,减少形式主义的滋生空间。 此外,深化整治形式主义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监督。通过媒体曝光、群众举报等方式,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和监督合力,让形式主义无处遁形。同时,也要注重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树立一批敢于担当、善于作为的基层干部典型,激励广大干部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务实的作风投身到各项工作中去。 总之,深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入手,综合施策、协同推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基层干部松绑减负,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服务群众、推动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