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职业的出现,是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分工不断细化的必然结果。从外卖小哥、代驾小哥到最新出现的整理收纳师、密室策划师、宠物摄影师等。新兴职业从业形式更为灵活,工作时间相对自由,吸引了许多市场敏锐的年轻人。但新事物的出现也会伴随一定的问题,需多方合力,积极引导规范,助其蓬勃发展。 聚焦人才培养,夯实核心基础。人才是制约新兴职业发展壮大的因素之一,而新兴职业往往规模较小,从业人员少,几乎没有对应的职业教育培训,专业人才供给不足很可能导致行业昙花一现,难以持久。应加大教育投入,优化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结构,加强校企合作,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为企业输送更多具有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同时,建立健全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吸引更多国内外优秀人才投身到“新兴”事业中。 推动创新驱动,激发发展活力。对于新兴职业,其核心在于创新。无论是企业还是从业人员对此都没有太多经验,都处于摸索中,而缺少行业规范,就可能伴生新的问题,如收费不合理、服务质量差无法维权等问题。应加大对科研机构和企业的研发投入,鼓励原创性、颠覆性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建立高效的创新成果转化机制,缩短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距离,让创新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同时,营造开放包容的创新环境,鼓励跨界融合,促进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不断涌现。 强化政策扶持,提升保障支撑。新兴职业的产生必须面对现实的种种限制,如资金的短缺、市场的不确定性、以及社会对他们的职业选择的误解或偏见。一方面,缺少法律约束。存在监管盲区,容易出现明显有违公序良俗甚至法律的新兴职业,如曾经出现过的“代吵架”服务。另一方面,缺乏劳动保障。新兴职业从业者一般与用人单位没有明确的劳动关系,并不被视为“职工”,游离于劳动保护的范围之外。应围绕新兴领域“常态化”需求,加强制度建设,加快构建有序的新型职业发展体系,营造良好的新就业环境。 在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新兴职业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的核心动力。顺势而上、乘势而上,让“新兴职业发展”不断锻造我国产业竞争新优势,持续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更上层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