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新篇章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领导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调,“加快推进的高度谋划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从东南沿海到黄土高坡,从东北平原到青藏高原,党的十八大以来,领导走到哪里,就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讲到哪里,对生态文明建设念兹在兹,倾注巨大心血。 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要以人民为中心,站稳人民立场。人民群众关注的生态问题在哪里,我们解决问题的脚步就要停在哪里。祁连山生态保护由乱到治,内蒙古“一湖两海”重现生机,云南集中整治滇池沿岸违规违建问题……中央环保两轮督察全覆盖,查处了一批破坏生态环境的重大典型案件,解决了一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充分尊重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另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从珠三角到长三角,从京津冀到成渝经济圈,政府发展经济不再简单以GDP论英雄,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推广应用节能降碳技术,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工厂车间、广袤田野的一场场绿色变革,见证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目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生态环境治理呈现问题点多面广、矛盾新旧交织、压力累积叠加的特点,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依然艰巨。为此:一是提高政治站位。全面系统深入学习重要讲话和大会精神,深刻领会生态文明思想的创新发展,找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关键点着力点,高标准、高质量推动各项任务落地落实落细二是强化法治保障。不断健全与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相适应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实施“史上最严环保法”、制修订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长江保护法等多部相关法律;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等制度,为绿水青山保驾护航。 三是实现科技赋能。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政策资金投入力度,深化生态环境科技创新,加强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以信息化驱动环境治理方式变革,构建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探索开展星(卫星)、空(无人机)、地(颗粒物激光雷达、VOCs质谱仪等)协同遥感观测等大气污染物区域传输污染分析,提升环境管理、环境应急等工作科学化、精准化水平。 四是发挥群众力量。让人民群众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和推动者,以社区为单位加强生态保护宣传教育,深入开展生态文明知识普及等活动,倡导群众绿色骑行、驾驶新能源汽车、减少使用一次性餐具,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激发起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