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进一步明确为基层减负的鲜明导向。新时代的机关工作应聚焦基层减负的痛点难点,从意识、权责、实效上,持续深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广大干部轻装奋进营造良好氛围。 自觉强化“基层至上”理念,树立正确政绩观。基层减负是检验政绩观的“试金石”。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关键在上级,重点在干部。坚决对“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面子工程”说“不”,自觉强化“为什么给基层减负、给基层减什么样的负、怎样为基层减负”的主动意识和担当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保障最突出的矛盾与问题在基层,基层是社情民意的源头,是推动基层治理的前沿,是政令落地的“最后一公里”,而基层干部在这“最后一公里”扮演着服务员、调解员、裁判员等角色,急基层之所急、忧基层之所忧、解基层之所难,才能答好“人民至上”实践题。 优化完善“层层负责”理念,厘清权责清单。层层负责绝不是搞权力保留、责任下放,当“指挥家”和“老爷官”,归根结底是一些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不想担当、不敢负责,是问责滥用导致基层以形式主义应付官僚主义的结果,长此以往,伤害的是基层干部的心,打击的是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逐渐演变成“层层甩锅”。健全基层权责清单,依托调查研究,摸清基层干部现有工作“底数”,让基层干部工作有迹可循、有权可依。厘清不同层级、部门间的权责,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构建边界清晰、协同合作、服务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重在日常,抓在经常,逐渐形成“层层传导压力,层层压实责任”的良好政治氛围。 持续破解“指尖之困”问题,形成长效机制。此前,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已印发《关于防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的若干意见》。各地各部门立即响应,探索建立常态化监管措施和长效机制,在助力基层干部卸下“指尖”之负的同时,防止相关乱象反弹回潮。作为“指尖之困”的主体,基层干部最有发言权,也最清楚怎样的解决办法最有效。立足基层工作实际,清理整合微信、QQ工作群组,减少报表填写,打通数据壁垒,不简单以工作留痕代替实际工作成效评价。减负不是减作为,而是腾出时间、精力,去学习,以“正能量”应对实际工作中的痛点难点。为基层减负,须深入基层群众中去,合理调研,适当调研,多听听群众的声音,才能真减负、减真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