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强调,要把干部从一些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现在,“痕迹管理”比较普遍,但重“痕”不重“绩”、留“迹”不留“心”;检查考核名目繁多、频率过高、多头重复;“文山会海”有所反弹。这些问题既占用干部大量时间、耗费大量精力,又助长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这种状况必须改变。(《四川日报》2018年11月27日) 工作考核检查是党委政府对各单位、各部门及干部工作成效的认定评价,考核检查的出发点是督促落实党委政府的工作部署,促使基层干部干事创业。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存在重工作痕迹而轻工作实绩的现象,这是曲解了党中央的要求,违背了党中央对基层工作考核检查的初衷。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实际上是形式主义在作祟。上级考核检查工作要看到工作痕迹才表示干了工作,而少有深入一线了解工作实际效果。基层为了考核检查过关就把重点放在了留“痕迹”上,少有时间真正去把工作抓落实。 要改变这种现象首先应改变考核检查方式。各级党委政府应该正确理解党中央关于落实各项工作的相关要求,准确把握考核检查的真正目的,让考核检查回归到促进工作落实的正常轨道上来。在考核过程中,应重点到基层一线、到项目一线、到群众中去考察了解被考核检查单位落实工作的实际情况,而不应该在资料堆里看工作成效,在报表堆里去看工作落实情况。各级党委政府应落实党中央关于减少考核督查频率的相关要求,对该合并的坚决合并,对该取消的坚决取消,只有控制好各级开展监督检查、索要材料报表的总量和频次,才能让基层把更多时间用在抓工作落实上来。 同时基层党委政府、各部门也应该转变政绩观念。之所以会出现基层工作资料成堆、文山会海的问题,除了上级考核检查方式和考核检查重点上存在偏差外,基层的政绩观念也存在问题。一些部门为了能够在上级考核检查时得到认可,把心思放在了编经验、造报表、写记录、拟文件上,而不是想方设法把工作落实。要改变这种局面各基层党委政府、各部门应转变观念,不以资料论成绩、比高低。只有匡正了政绩观念才能有效推动基层工作有效提升。 作者:夏万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