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增强人们的认同感,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要以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为核心,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创新发展。只有创造出让人民满意、符合新时代人民文化审美需求的文化成果,才能增强人民群众对文化自信的认同,夯实文化自信的群众基础。要在人民群众中培育和发展优秀的文化创新型人才,塑造和挖掘出新时代的文化人才,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注入不竭的动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其关键目的在于增强群众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提升对革命文化的认同感,扩大对先进文化的自信心。要使人民的文化品位与精神层次得到提升,自觉增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动力,释放出人民群众的主体能动性,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长久、强劲地发展下去。要在党的领导下,增强人们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历史认同、现实认同,始终坚持正确方向,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要弘扬民族文化,树立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意识形态建设,激发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民族文化之中,使民族文化精益求精,创新交融。要坚持兼收并蓄,包容互通,要学习和弘扬本民族的文化,尊重欣赏其他各民族的文化,以此达到丰富和壮大中华文化。要坚持创新发展、与时俱进,坚持在继承中完善,在学习中进步,激发民族文化的活力,紧跟时代的步伐,推动中华文化更快更好发展,真正的做到增强文化自信。 要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导向性,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阶级社会,各个阶级都有反映并表达自己本阶级思想观念的意识形态,没有超阶级的意识形态。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才能洞悉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并代表社会未来发展趋势,从而体现出科学性和始终为了人民利益的人民性。把握意识形态发展的主流方向,凝聚全国人民的精神力量,构筑共同的精神家园,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要加强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宰便镇 王绍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