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11月14日,全国冬小麦已播95.4%,接近尾声;11月15日,全国货运物流有序运行,全国高速公路货车通行740.33万辆,环比增长4.02%;“双11”当天,全国邮政快递企业共处理快递包裹5.52亿件,是日常业务量的1.8倍……一系列稳实的数据从一个侧面表明,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广,我国疫情防控有良好的成本效益比。
抗疫斗争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反复性,考验耐心、检验实力、比拼耐力,更意味着艰辛的付出。如何看待我国抗疫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确定的总策略总方针?关键要算大账,算总账。
在大流行的疫情面前,保障更广范围、更大人群、更为长远的利益,是最符合成本效益的。疫情面前,我们坚持“宁可暂时影响一点经济发展,也不能让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受到伤害,尤其是要保护好老人、孩子”。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判断疫情防控成效的首要标准。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流行了近三年,几乎每个人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从发病率和病亡率两个指标看,中国人受到疫情的影响是全球最小的。正因为始终坚持动态清零,我们才保证了极低的发病率和病亡率,让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这无可辩驳地证明,坚持动态清零是对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最好践行。
还要看到,实现动态清零,我们有足够的优势。党具有无比坚强的领导力、组织力、执行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非凡的组织动员能力、统筹协调能力、贯彻执行能力,中国人民具有不屈不挠的意志力。我们打赢武汉保卫战、打赢大上海保卫战,得益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积累的综合国力,得益于危急时刻能够最大限度运用我们的综合国力。我们长期积累的雄厚物质基础、建立的完整产业体系、形成的强大科技实力、储备的丰富医疗资源,能够为常态化疫情防控提供坚强支撑。历经近三年的抗疫斗争,我们积累了丰富的防控经验,磨砺了责任担当之勇、科学防控之智、统筹兼顾之谋、组织实施之能。尽管防控形势仍然严峻,但我们完全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实现动态清零,打赢常态化疫情防控攻坚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