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党组织引领现代化农业助力山区县城脱贫致富 40年前,在安徽大别山腹地,有一座小县城,当地农民的年人均纯收入仅78元,贫困人口54万人,占比99%,可称得上是“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很多人靠救济才能生活。1986年,该县被确定为全国重点贫困县。(人民网 11月9日) 安徽大别山的六安市金寨县,40年前的贫困县从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到发展农业产业经济,再到农村产业发展和基础工程建设,离不开金寨县坚持实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三级书记一起抓扶贫”的政策制度,以及基层党组织对贫困户的精准识别,通过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来助力脱贫致富。 地处大别山区的金寨县,农业生产水平落后以及村民“等靠要”思想严重,已经影响到当地村民的生活质量和经济发展。众所周知,依靠耕种土地获得粮食产物的生存方式,不可避免的面临着生产方式落后,就需要大量的人力或者改进生产方式,而人口增多后现有的粮食产量却不足以供给,就会出现一部分人外出打工谋生,而由于长期缺乏和外界的沟通交流,以及没能形成足够的竞争力在其他地方谋生,更多的村民还是会选择留在当地,人们就会形成封闭落后的思想,仅仅满足于生产出来的粮食足够吃的标准,却不能够追求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需要。 基层党组织在扶贫过程中,精准识别致贫原因以及结合当地的地理优势,加强现代化农业技术发展,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充分利用山区自身条件发展猕猴桃、茶叶、中药材等八大特色主导产业,这样发展当地的经济作物既增加了收入又解决了村民在家附近就业的问题。不仅如此,当地政府还将红色基因注入生态旅游,依托红色文化和自然资源发展绿色旅游,为当地村民增加了收入。通过多种方式来发展当地经济,形成一个产业连格局,不单单解决了当前的经济问题,而且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的经济生态格局,具备了一定的生命了,增强了农业产业适应能力,能够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满足当地村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脱贫致富不一定非要走出去,也可以结合自身优势,引进现代化农业技术和经营模式来挖掘本有资源,以此来激发自身活力,从而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条件,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 作者:夕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