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到芦山溪头村已经两年多了,对于群众的需求,我一件件尽力解决,也一次次收获了认可与支持。这些点滴小事也许在有的人看来不值一提,却一件件连着群众的切身利益。在扶贫过程中,只有全身心地投入,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才能与群众同冷暖,帮他们真正解难题。(12月8日,人民日报) 本文来自于山东省沂南县青驼镇芦山溪头村第一书记的自述,他将自己在庐山溪头村的扶贫工作向大家做了一个汇报,文章看起来简单朴实,但我们却发现其中有着作者多少的坚持与不甘,村民的一次次信任、解决问题的一次次碰壁都告诉我们作者为这片土地做所的贡献。 庐山溪头村是沂蒙山区的一个小山村,因为地势偏远,村里没有一条像样的路,更没有公交车等交通工作,当地人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人,只能望着大山,感叹行路难。我们的作者来到庐山溪头村,先从修路处罚,争取政策和资金,克服困难,为村民修建了一条6米宽6.1公里长的柏油马路。然后,经过多次争取,从没有政策到争取政策,协调相关部门,用自己的真诚为村民争取到一趟连接市区与庐山溪头村的公交车,这一路公交车也打开了庐山溪头村村民通往外界到大门。 作者在庐山溪头村两年多时间,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干得都是点滴小事,修路、开通公交车、恢复农村大集,看起来都是一些扶贫工作的小事,但这些点滴小事都是连着群众的切身利益。他将庐山溪头村村民的每一件小事、每一个困难都记在心头,并竭尽全力设身处地的为村民解决。其实这也是我们广大扶贫干部的日常,他们在这特殊的岗位担起了该有的职责和义务,用自己的努力、辛苦和付出换得了村民的信任,也为当地脱贫工作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作者:淼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