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青龙山镇互利村的一些村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村党支部书记付永久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如何破解这道难题?互利村从2013年起就开始探索。(12月7日,人民日报) 脱贫不光要有产业,还有有发展的动力。互利村土壤、水分、气候十分适宜种植小甘薯,但由于村民们分户耕种、自产自销,产量低、规模小,以至于这个有特色的本土产业一直没做起来。面对这种情况村支书付永久是看在心里,急在心里,“要做出规模效应,就得有人带头示范”,而要想带好头,就必须懂专业知识,为此他不顾劳累多次到外地学习技术,精选优质品种,在2013年5月,与另外4户村民牵头成立了互利村甘薯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统一提供种子、统一销售,加工生产粉条,村民李景良以20亩土地入的股,第一年就分红3万多元。这让其他村民们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于是第二年参与到合作社的村民有31户,随着参与人数的增多,效益也在不断的提升。不光如此在扶贫的路上,付永久还主动出击。村民王洪岩家很长一段时间靠种地为生,偶尔做些收杂粮的生意,一年能收入有限,在2016年9月妻子脑出血入院,前后花了10多万元,他还每天在医院照顾,地没人管,生意做不了,日子是越过越贫困。可在2018年王洪岩将自家15亩土地入股了村办公司,加上他务农收入,一年有4万多,当年就脱了贫。 如今互利村已有5000多亩土地入股农产品加工有限公司,加入的村民是越来越多,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村书记记付永久的带领下“富裕的互利村”在不久的将来必将实现。作为新时代下的我们广大党员干部要向付永久学习,要身在其位谋其职,要始终牢记自己的使命与初心,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心里,想在心里,要积极主动作为,要善于在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坚持敢想敢干、要紧扣人民群众所需所盼,实干担当、创新举措。 作者:星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