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干部要学会运用法治思想干事创业 11月16日至17日,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成功召开。党的建设与法治建设密不可分,全面依法治国是新时代的战略布局需要。作为党员干部,工作开展中更要格外坚持在法治的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层党员干要自觉提升法治思维,克服惯性思维,要坚持依法解决矛盾、抵御风险、克服阻力、应对挑战,不断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面依法治国的轨道上来。 强化规则意识,树立守法理念。法治思维是一种系统思维、程序思维,贯穿在工作各个环节之中。基层党员干部面临琐事多、工作杂、涉及面广,长年累月的工作惯性容易成为思想桎梏,因此解决实际问题时容易依赖惯性思维,因此要不断加强法治的理性认知过程,要善于运用法治思想解决问题和矛盾。实际工作中,不能简单依赖过往经验,要根据出台的规定规则,善于将文件规定与实际工作相结合。要牢固树立宪法至上的精神,将宪法规定的内容渗透入工作具体实践之中,不断将工作放入法治体系内反思总结,不断将个人思维调整到科学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中来,以良法善治保障基层行政体系健康发展。 严格权力边界,平衡权法关系。党员干部要时刻牢记,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人民。权力不能肆意妄为,要自觉做到约束权力,要在人民的监督下阳光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党员干部要时刻慎权用权,防止权力滥用。权与法相辅相成,绝不能单纯割裂二者的联系,权力的行使是为了保障法律的运行,法律的运行可以限制权力的滥用。基层干部要格外杜绝权法界限不清,以权压法等现象,要时刻牢记法律底线,工作开展中要时刻遵循合法性与合理性。党员干部要主动学法、自觉守法,要将法治思想入脑入心,做到时刻谨记法律边界,权力边界,远离纪法红线,将自我的工作开展落实到法治轨道上来。 遵守程序正义,提升法律素养。现实问题的有效解决离不开法治思维的运用,程序正义是为了保障法治思维落实落地。基层党员干部要自觉养成程序意识,同时要自觉维护实质正义。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要不断探索现有条件下改革创新与依法治国二者的平衡路径,要深刻领悟大变局下全面依法治国的内涵要义。基层干部在处理群众矛盾凸出地方之时,要避免形式法治的思维桎梏,要从人民群众利益至上的出发点去解决问题,不断提升个人在基层中的治理能力,不断锤炼个人素养,做到将法治思想入脑入心。(作者:爱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