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以来,榆林市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截至目前,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89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解决,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榆林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春临:“贫困人口由2014年底48.63万人减少到2019年底1.82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6.3%降到0.6%,截至目前,这1.82万贫困人口已具备退出条件。”(9月17日,陕西新闻网) 脱贫攻坚推进到今天,大水漫灌、走马观花不行,大而化之,必须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脱贫攻坚需要实干,空喊口号、好大喜功不行,胸中无数、盲目蛮干也不行,要流汗、流泪甚至流血去干才行;必须认识到脱贫攻坚既是促进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也是培育经济发展增长点的重大举措,政治意义、经济价值兼备,要让扶贫成为一种文化、—个群体、一段记忆。决不能热衷于纸上扶贫、嘴上扶贫、电话扶贫、命令式扶贫,决不能缺乏感情高高在上,视扶贫为恩赐,视帮扶为负担,一味埋怨扶贫对象懒、不开化,否则将导致扶贫流于形式。要坚持群众的主体地位,激活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使他们依靠自己双手改变命运、实现人生出彩;要坚持外部帮扶与自身动力相结合,把发挥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积极性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把摆脱思想贫困、意识贫困作为脱贫攻坚重大任务,实现“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要更多采用开发式、造血式、参与式扶贫方法,把内生动力与勤劳双手结合起来,动员贫困群众参与到帮扶项目的规划、实施、评估等环节,增强他们对帮扶项目的拥有感、实现效益的获得感和提高自我发展的荣誉感,在项目建设中转变发展观念。 随着脱贫攻坚的不断深入,虽然扶贫面不断收窄,但扶贫减贫边际效应递减,扶贫任务曰益艰巨,脱贫攻坚已然驶入了“深水区”。如何进一步找准穷根、明确靶向,量身定做、对症下药,真正帮到点上、扶到根上,如何更多地面向特定人口、具体人口,实现精准脱贫,必须畅通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 (作者:阳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