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系列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播出后,引发社会各界广泛点赞。“接地气的文风直抵人心,以讲故事的方式架起古今桥梁,是关心话、心里话、中国话。”正如网友留言所书一样,全国各地观众从节目中真切地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沉情怀,领悟到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网,10月23日)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们的文化自信当然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密切关联。进入新时代,不仅要做大“蛋糕”,还要分好“蛋糕”,在新征程中更好地维护公平正义,让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实现全面小康“不让一个掉队”,共享发展成果“一个都不能少”。改革和发展,就是要让人民受益,没有人民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改革发展就没有意义。 养老问题,没有远虑,必有近忧。让老年人老有所养,不仅是子女的义务,也是政府的责任。小厕所,大民生。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突出位置,抓住住房、教育、医疗、就业、养老、食品安全等与人民利益最密切的民生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 改善民生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必须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的要求,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抓住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努力加以解决,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为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关系老百姓的饭碗,是天大的事,必须下大力气解决。收入乃民生之源。党和政府坚持的就是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在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的条件下,通过“扩中、提低、调高、打非”,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 “奔小康,盼健康。”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实施健康中国战略,需要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作者:刘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