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2013年4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博后村,与企业和农民聊发展、话增收,留下这温暖亿万农民心窝的深情嘱托,也为博后村干部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注入强大动力。(人民日报 2020年07月17日 第01 版) 尖山村作为少数民族地区贫困村,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愿望非常强烈,把他们这种愿望转变成发展动力,推动尖山经济发展。一是继续鼓励群众外出务工。创新创业,对尖山村来说,是脱贫奔康关键。虽然我们刚起步,但要把他作经济支柱产业来发展。它不光能为群众增收,在外务工中,也能学到自身不具备的劳动技能,通过几年,成为走出去、带回来,推动尖山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要做的重点解决两个问题:一方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强化村、组干部办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解决外出务人员后顾之忧。大量劳动力外出,出现大量的留守儿童、留守老人,随之产生了孩子上学问题,老人病了就医问题,家里的安全问题等,这就要求我们村、组干部,驻村干部,心系群众,随时随地关心他们,了解他们生活状况,及时解决他们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另一方面是在他们回家过节时,及时组织他们进行劳动技能培训,外出务工涉及的相关法律法规宣传,以及诚信教育。让他们懂得,遇到问题,解决问题里,不靠家支,靠法律,靠政府,建立起尖山诚信,以谋长远。 二是在鼓励外出务工的同时,要让外出务工人员认识到,外出务工,不是长远发展的目的。外出务工是为长见识,学技术,谋发展,是为积累资本,回乡创业。要让他们明白,家乡发展了,才是真正的发展,家里发展了,才会有保障。所以要协调好,不要挣一头,丢一头,要把家里的核桃,蚕桑基础打好,在外要多看、多学,大胆尝试,带回适合尖山发展新的特色产业。 三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尖山村村级组织,虽然通过近年来在脱贫工作中,解决了组织软弱涣散、战斗力差、凝聚力低下的问题,但存在能力不强、发展思路不清,自身无明确产业发展计划,无力带领群众致富奔康。因此,全面提升村两委干部的能力素质,是决定尖山未来发展的决定要素,一要加强村、组干部法律法规和廉洁自律方面常态化教育,促使他们自觉遵纪守法,成为道德模范;二要加强村、组干部农业产业发展方面的实用技能培训,使他们自身发展能力得到提升,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带动广大群众致富奔康;三要把思想品德好、有担当、会干事优秀年青人才使入重点后备干部队伍培养,使之成为干部队伍的中坚力量。只有村、组干部队伍能力强了、综合素质高了、自己带头致富了,他们说话才有分量,群众才会跟着他们干;只有群众愿意跟着村两委干部的引领走,致富奔康规划才能顺利实现,否则,再完美的规划也终将成为一纸空文,终不能让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因此,尖山村要实现致富奔康,必须加强村党组织建设,夯实基层基础,使其真正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真正成为带领群众致富奔康的火车头。 尖山未来的发展,教育是根本,产业是基础,提高劳动力综合素质是保障。要实现致富奔康,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提高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有力措施。(作者:邓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