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撬动经济发展新引擎 舒适的宾馆、便捷的交通、独特的商品、优美的环境……这些配套设施是发展全域旅游必备的要素。立足这一理念,近年来,为营造良好的旅游发展环境,北川全力补足发展短板,统筹完善旅游公共基础服务体系——新建A级旅游厕所31个,免费开放全县社区、A级景区、旅游村寨等地旅游厕所总数达180个,有效解决游客如厕问题……产业发展基础配套愈发完善。(10月22日绵阳日报) 绵阳市人文历史厚重、自然风光秀美、资源类型多样,还是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建设的我国唯一科技城,成渝绵经济圈中心城市,获得过联合国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全国文明城市等荣誉。尽管发展势头良好,绵阳旅游仍然存在着诸如区域发展不平衡、市场主体档次偏低、客源半径辐射不广、管理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全域旅游”已经成为绵阳旅游业融合与创新的必由之路。 “全域旅游”能够形成新的乡村旅游产品,实现产出不变收入增加。旅游业从来不是一个独立的产业,旅游业的产品特质是无边际、无边境的。把不同的产业、行业都纳入旅游,就会构成一个新的旅游产品。比如在贵州铜仁通过“全域旅游”,形成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梵净山为代表的生态旅游体系;以弥乐佛教文化为代表的佛教文化体系;以温泉养生为代表的休闲度假体系;以傩文化为代表的地域文化旅游体系;以木黄“红二•六军团”会师纪念地为代表的红色旅游体系。 “全域旅游”能够是贫困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抓手。以平武县为例,人口不足19万,人口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普遍较低,不适合发展第二产业。而“全域旅游”对人员素质、技能要求的弹性较大,一方面可以吸纳乡村闲置劳动力;另一方面,也能够吸引农民工和大学生回乡创业。此外,还能够最大程度保护生态平衡,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 当然,旅游是服务人、满足人的精神需求的产业,要以人为本。不管是旅游+教育、旅游+交通,还是旅游+休闲度假、旅游+新型养老等等。实质都是满足人的需求,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这需要打破传统的行政和社会管理体制,实现跨部门、跨领域的综合协调和整体推进,建立整体规划、统一协调、分工协作、共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发挥好政府主导与市场主体作用,让“全域旅游”真正成为撬动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米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