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郑伟 于 2018-10-22 17:21 编辑
脱贫攻坚战要对准一个个堡垒精准发力 10月21日《人民日报》第5版整版发表了3篇文章,高度关注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 我国脱贫攻坚的历史性成就已得到国际社会的一致点赞,国内各族人民更是感受真切而深刻。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一诺千金,要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通过近五年的艰苦努力,在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由2012年的9899万减少到2017年的3046万,贫困县由832个减少了153个,在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上迈出了坚实步伐。扶贫开发进入脱贫攻坚阶段后,我国形成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逐步建立起了脱贫攻坚制度体系。现在就是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面对面、点对点,落实到乡村组,落实到具体的某个人头上。全民的力量要对准一个个的堡垒、一个个据点精准发力,确保扶贫攻坚大获全胜。 要对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精准发力。近五年的扶贫开发、脱贫攻坚成绩斐然,我们虽然让近6900万贫困人口脱离了贫困,但是剩下的时间只有短短的两年多,可还有3000多万人尚未脱贫。截至今年9月,全国仍有670多个贫困县没有摘帽,其中有23个地市州贫困人口超过30万,5个地市州超过50万。特别是西藏、四省藏区、南疆四地州和四川凉山州、云南怒江州、甘肃临夏州“三区三州”贫困发生率高达14.6%。而这3000多万绝大多数生活在民族地区、老少边穷地区、革命老区,深度贫困问题相当突出。此乃困难和挑战之一; 剩下的贫困人口脱贫难度较大。截至2017年年底,因病、因残致贫人口分别占贫困人口总数的42.3%、14.4%,65岁以上贫困老人占17.5%,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96.6%。此乃困难和挑战之二;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发展滞后。道路交通、通信设施、教育培训、基本医疗、住房安全等还存在不少短板,此乃困难和挑战之三。困难和挑战远不止这些,诸如还有思想、作风、陋习等诸多问题,都是对我们的挑战。 要对作风建设精准发力。作风建设似乎是老生常谈,正因为是一个永久性问题,故必须老生常谈、常抓不懈。作风建设要建设什么、发扬什么?一是要大力发扬连续作战的优良作风。艰苦奋斗脱贫攻坚五年,已经有了历史性突破,历史性成就,现在已进入攻坚阶段、决定胜负在此一举,而最终胜利往往就在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爬坡上坎,逆水行舟,只有继续发扬连续作战、一鼓作气的优良作风,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不怕疲劳,排除万难,方能取得最后胜利;二是要发扬实事求是、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坚持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和科学精神,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杜绝扶贫产业选择上的闭门造车、扶贫项目设计上的好大喜功、扶贫工作开展上的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等问题。三是要发扬求真务实、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在诸多矛盾、诸多困难、诸多问题交织时要善于抓主要矛盾,牵“牛鼻子”。在夯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础性工作时,要狠下“绣花”功夫。集中力量解决扶贫领域责任落实不到位、措施不精准、资金使用不规范、工作作风不扎实、考核评估不严不实等问题,力求做到精心、精细、精确、精密、精致、精美。 要对志智双扶提升内生动力精准发力。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有其独特的优越性,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一方有难,可以八方支援。但这些资源、力量、措施都是从外输入的,都是“外因”。要让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达到脱贫标准是非常容易的,各地给点经济援助,分发到贫困户头上,一下子就脱贫了。然而这点钱用完了怎么办?资助的钱一旦用完,立马又返贫了。这绝不是我们要的昙花一现式的脱贫,我们的脱贫目标是要彻底挖掉穷根子,让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小康社会,不再返贫。这就必须要通过外因促使内因发挥作用,产生巨大的内生动力,把“要我脱贫”彻底转变为“我要脱贫”。将外部“输血”式扶贫与内部“造血”式脱贫相结合,通过培育贫困人口自身“造血”功能巩固“输血”成果。给钱给物能解一时之贫,扶志扶智才能拔掉穷根。我们要激发贫困地区贫困户的志气、打足他们的底气、提高他们的勇气,让他们和全国人民一道刨穷根,种福根。只有内外合力,深扎福根,根深方能叶茂,大树成林,产生永久的福祉。 困难和挑战、作风建设、内生动力等就是摆在我们眼前的一个个堡垒,只要我们上下同心、全民合力,瞄准它并精准发力,我们就一定能攻下一个个的堡垒,打通全胜的康庄大道。(郑伟) 二〇一八年十月二十二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