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创造了人类,人类的劳动创造了生活。加强青少年劳动教育,是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的根本举措。( 6月15日,中国青年报)
劳动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在学校中长期的以成绩为王的教育习惯,导致了不重视劳动教育,学生的劳动机会大大减少,劳动意识也不足甚至没有,也就导致了一大部分中小学生的劳动能力有所欠缺,通过发展和规范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可以有效地改善这一缺陷。
2015 年 7 月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和全国少工委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劳动教育提出了明确的标准,要求提高中小学生的劳动素养,养成主动劳动、敢于吃苦、勇于创造的精神,同时还提出了建立课程完善、模式多样的劳动教育体系,形成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201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首次从国家层面将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育并列起来,指出了促进包括“劳”在内的学生的全面发展,可见国家对于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
在学校教育中将劳动教育放在与德智体美同等位置需要转变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劳育不仅仅指的是单纯的劳动或者技能学习,劳动教育也更不是其他课程开展的障碍,劳动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劳动教育中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教育,同时丰富学生的科学精神,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这应该成为劳育开展的一种重要的着力点。
而事实上,养成中小学生的劳动意识和习惯不仅仅只是学校的任务,通过家庭劳动教育、社区劳动教育等可以弥补学校劳动教育在实际操作层面的不足,同时也对于学生养成劳动习惯有很大的作用。在家庭完成力所能及的家务、在社区参加公益活动或者劳动都是学校劳动课程的实际应用,都可以共同作用于学生动手能力的提升以及养成劳动兴趣和习惯。 作者:文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