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干群“连心桥”根治“恐闹症” 个别群众不顾法律和政策,遇事就闹,甚至催生出专业的“闹事团队”……半月谈记者在采访中,时常听到基层干部自嘲,他们患了“恐闹症”。然而,也有群众表示,有些“闹”是出于无奈,正规渠道走不通,不闹问题就得不到重视和解决。这个看似死结的难题,折射出当下基层治理的软肋。(7月11日半月谈) 基层干部“恐闹症”并非无解。一些基层干部自嘲患了“恐闹症”,到了谈“闹”色变的程度,对于“闹事”者唯恐避之不急,俨然成了令人啼笑皆非的“猫鼠游戏”。群众是水,干部是鱼;鱼生于水,当感水恩;“春江水暖鸭先知”,身在群众中,干部当知民生之艰、百姓之苦,当以悲天悯人的情怀为人民群众的小事、大事、紧要事奔走、忙碌。群众的“闹”或是无理,但大多是“无奈”,这其中的缘由当让广大基层干部反省,为什么一定要到“不闹问题就得不到重视和解决”的地步?为什么不能让“闹事”者心平气和?说到底,“恐闹症”折射出当下基层治理的软肋,还需从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现代化入手,为群众营造阳光的、和谐的、充满人文关怀和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 对于基层干部“恐闹症”不可小觑。事实上,基层干部“恐闹症”绝非极个别地方的极个别怪象,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普遍存在的社会治理难题,凸显出一些地方当前基层治理的薄弱环节,一旦政府信用度降低,公平正义不能充分地彰显,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不能得到及时全面有效地维护,部分利益受损的群众就容易受到带头“闹事”者的煽动,导致群体性非法上访、串访事件,在社会上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严重损害政府形象、破坏干群关系,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是极为不利的。中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数十年来,民主法治建设持续深入,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人民的地位前所未有地提高,人民的利益得到前所未有地保障。也因此,随着人民参与社会治理意识、维权意识的增强,对政府、干部的要求也明显提高,对于任何一点伤害自身利益的行为发生都是难以容忍的。群众之事无小事,哪怕确属无理取“闹”,也当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严格遵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让干群 “连心桥”根治“恐闹症”。随着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深入推进,民意诉求的渠道必将越加畅通,群众的合理诉求会得到高效合理地解决,而无理取闹、非法上访者也会受到法律的制止和惩罚。维护群众的合法利益需要法律,呵护干群鱼水之情则需广大干部做到心中有民。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这是争取民心、密切干群关系、树立政府公信力的“传家宝”。只有实实在在地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促使广大基层干部戒掉身上的官僚气、贵族气、办公室习气,敞开门、挂笑脸、高效率办公,深入群众中间,体察民情、倾听民声、收集民意,把人民公仆的内涵外化于行,切实当好群众的“服务员”,才能获得人民群众的充分信任,才能让干群之间的关系融融恰恰、心心相印,即使有暂时解决不了的诉求,也能坐下来好好商量,避免“闹事”。
|